九月三号,使中国受世界瞩目,成为世界这一天的绝对主角,这一天,中国惊艳了世界,也震惊了世界,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深感骄傲与自豪。
虽然是放假的第一天,一早我就守在电视机前,别问我为什么,在那一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是全国大阅兵的日子,看着记者从北京发来的一条又一条的新闻,我虽处在千里之外的河南,却仿佛穿越了一般,对新闻报道的各种景象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那么有感触,是那么的热烈,仿佛置身其中。
在接近九点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和夫人在端门前的大红地毯上迎接外宾,一位身着中山装,一位身着鲜红的时尚连衣裙;一位脸上挂着亲和的微笑,一位挂着灿烂的笑容,两人气度非凡,不知道为什么,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夫妻在那迎接外宾的时候,感觉好像是寻常百姓家里要来客人了,作为主人的他们正在那里迎接,这可没有拉低档次的意思,而是在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哪次迎接外宾是这种感觉,既高端庄重,又平实祥和,不失风度,当白俄罗斯总统的儿子走到习近平总书记面前的时候,本应该的握手却被一个大大的拥抱代替,这个拥抱,代替了所有的话语,或许语言不通,或许风俗不同,但是一个动作却足以说明了作为一个大国的热情、大度和包容,以及一个长辈对孩子的慈爱,细节之处尽显一国之本,大国之魂。
时间继续往前走,一位记者拍到了抗战老兵们在被检阅前的状态,身着新式军装,头戴军帽,胸前佩戴着一枚枚的勋章,这是荣耀的象征,这是流血岁月的见证,这是牺牲战友的亡魂,这是那个战火纷飞季节过后的希望,这是过去,这也是未来,当记者问道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的时候,一个个精神矍铄,根本不像是百十来岁的老人,而像是青壮年的小伙,意气风发,一个个大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无畏,又有“鬓微霜、又何妨”的气魄,让我联想到了很多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里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场面,他们当年或许也如电视里拍的那样勇猛,或许更惨烈,或许更加悲壮,也或许普通不能再普通,当提到他们战友的时候,却往往两三句话,就眼含热泪,激动的说不出话来,是他们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的浴血奋战保卫了祖国,是他们赢得了现在的我们,赢得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赢得了大国的崛起,赢得了我们在世界的威望,如果没有他们当年浴血奋战,或许我们国家和现在正在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一样,国家炮火连天,浓烟滚滚,人民颠沛流离,心惊胆战,那样的生活我不敢想象,也不愿意去想象,当说起当年的战火岁月的时候,他们眼含热泪,不是为了当年艰苦,不是为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也不是为了历尽千难万险的自己,而是为了那些再也看不到今天的老战友,为了当时为国捐躯的家人,为了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在沂蒙精神里有这么一句话: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这不仅是沂蒙战区的老百姓为当时革命所做的贡献,而是当时全中国百姓为拯救那段岁月的倾其所有,甚至是自己最后一个儿子。
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中国人的坚韧而自豪、骄傲,有一句形容爱情的诗句:“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说的是爱情如蒲苇一样坚韧不断,也如磐石一样屹立不变,用这句试来形容中国人一点也不夸张,比如爱国将军杨靖宇,由于被身边的叛徒背叛,和仅剩的6名战士依然在深山里和大量的日军周旋几天几夜,这样的胆魄,这样的智慧,令我佩服,在那次战斗中,由于日军数量众多,最终壮烈牺牲,当残忍的日军解剖他的时候,发现他的胃里竟然全是大衣里的棉花、树皮和埋在雪下的树根,这令残暴的侵略者也为之震惊,那情景甚至是唤起了他们的一点人性,为这位中国的战士举行了“慰灵祭”,最后那个当时下令解剖杨靖宇将军的日本军官由于这件事,最后在日本投降前夕自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王二小,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在被敌人抓到的时候,仍能处变不惊,甚至是把敌人带到了我军的包围圈,最终被残忍的日本挑刺在枪头,摔在大石头上,还有拼死炸掉敌人碉堡的董存瑞,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最后被烈火吞噬的邱少云,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火力的黄继光等等,哪一个不是像蒲苇一样坚韧,活的轰轰烈烈,牺牲的悲壮,还有很多不知道名字的英雄,比如台儿庄战役里的战士,百团大战的战士,淮海战役的战士等等,这些战士,这些战役,都像一个个巨大无比的磐石,牢牢的托起中国,托起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托起了中国的今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军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叫中国之魂。
曾经的国之殇,如今的国之魂,这就是中国精神,阅兵,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一个大国的崛起,先进的军事武器,永不落伍的团结精神,吃苦精神,向往和平的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阅兵中当场承诺减掉军队员额三十万,这是对中国的信心,是对“中国永不称霸的”实际行动,是对“中国称霸论”最强有力的回击,经历过如此伤痛的我们更加明白和平到底有多重要,有多来之不易,七万多只和平鸽带向世界的殷切期盼,我们不仅自己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也将会并且一直会发挥大国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这头“雄狮”睡醒了,但是绝不是凶猛的、好战的、机具攻击性的“雄狮”,而是向往和平、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友好之狮”,“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一定要维护我们千万将士用鲜血铺就的道路,不要暴力,拒绝战争,让中国魂传遍世界,并同世界一道维护和平,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