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坚持“三个至上”原则是缓解和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有效途径

  发布时间:2008-11-06 17:07:39


    近几年来,涉诉信访案件聚增,困扰着法院的各项工作。虽然在处理和解决涉诉信访案件上决心加大,力度和措施加大,但效果并不明显。涉诉信访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和有效遏制,还随着解决力度的加大反而愈来愈多,重信重访多,缠访闹访多,越级上访多,赴京非访多,停访息诉难度大。上访人的上访行为无序,解决信访问题的程序无序。党和政府质疑法院是不是工作没有做好造成涉诉上访不断上升;人民群众不满意是法院审(执)效率低下裁判不公,“吃、拿、卡、要”不廉洁;法官则埋怨司法权威和法院威信没有了,谁想堵门就堵门,谁想堵路就堵路,法官是受气挨骂遭批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客观因素又有法院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归责。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原则,为我们法院自身解决涉诉信访问题找到了一条出路。

    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就是要正本清源,走出思想认识误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制度。审判工作应时刻牢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三亿人口,农民占总人口的80%。任何撇开党的领导,主张的司法独立都是行不通的,政法工作必须跟党走不动摇。“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符合“西方”国家的国情,为我所用时应当吸收符合我国国情的部分,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法制制度。案件的裁判结果应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克服就案办案。法治理念、审判理念应正本清源,走出“西化”理念误区,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满意,才能有效降低涉诉信访量。

    二、审判工作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司法为民。1、审判制度的改革不是去“中”换“西”,应仅仅围绕公正与效率进行,任何背离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改革都是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必须坚持司法为民,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所谓现代审判方式、法官的审判思维老百姓看不懂、听不懂,因为离他们太遥远,不能把“洋”东西强加给他们。不是让老百姓适应我们的审判方式、审判思维,应主动接近他们,向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法制思想,2、牢固树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司法理念,强化调解结案、诚心为民。民商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部分、行政案件重在调解结案。法官应当具备善于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把它作为一门艺术一门学问认真研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找到双方矛盾的最佳结合点,化干戈为玉帛,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不但减少了涉诉信访,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3、认清国情、民情,民意,把法槌法袍锁起来,走进社区、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民情察民意,马锡武审判方式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只有牢固树立司法为民、一心为民理念,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会使人民群众满意。

    三、坚持宪法法律之上,公正司法才能从源头上根本解决涉诉信访问题。公正是人民法院永恒的主题,要使信访案件的量降下来,案件质量是审判工作的生命。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把案件办成铁案、办成精品案,使当事人找不到暇疵,口服心服,也就不会发生涉诉上访问题。2、时刻保持中立。在法官眼里当事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案件没有大小之分。上访人的案件在我们看来是小案件甚至不算案件,但在他们心中是天大的事情,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起案件是我们法官的一项责任和义务。3、要精心制作好裁判文书。裁判文书是代表法院具有强制力发给当事人的重要法律文书,必须规范、严谨,“输”“赢”在裁判文书中叙述清楚,判决结果依据的证据交代清楚,使当事人一看都明白。现在当事人不明白的是“上诉理由证据不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判词,为什么证据不足应当给当事人解释清楚。4、在法律文书中应杜绝错别字。当事人拿着带有错别字的判决书上访甚至赴京上访,严重影响了法院的形象,有些错误是及其低级的,应加大裁判文书质量检查,制定制度约束。改进审判作风,规范庭审活动及庭审用语。目前我们审判作风中存在的问题,仍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之一。5、庭审活动应规范,应显示出威严、严肃。庭审活动中应杜绝法官打电话、抽烟、不按规定着装。6、庭审用语应准确。应当用法律术语,杜绝白话,说话轻重结合,缓急结合,不能让当事人从法官的言语中,误认偏袒一方当事人。7、庭审前后与当事人、律师接触应掌握好分寸。个别律师败坏了我们法官的形像,代理人为了经济利益,以请法官吃饭为名,向当事人索取钱财,官司输了之后鼓动当事人上访,把不廉洁的污水往法官身上泼,谨慎交友很重要。在审判活动的各个环节,不能以大而为之,以细小而不为. 严格依法办事,才能树立司法权威。

    人民的利益是党的事业的根本,宪法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的体现,三者高度统一、不可分割整体。三个至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政治性、人民性、法律性。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必须用“三个之上”统领,提高整个审判队伍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坚持司法为民不动摇,取信于民。只有这样涉诉信访问题的严重局面才能缓解,最后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