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平凡的人民法官却没有在法院审判一线工作,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为服务审判勤勉敬业。在平凡文字工作中,他抗拒着枯燥乏味的质疑,成就了一个让人折服的境界。他就是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调研科科长郭红伟。
几年来,郭红伟脚踏实地,笔耕不辍,在研究室工作的几年间,他积极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为法院党组决策和服务审判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被评为全省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郑州市公正执法监督先进个人、郑州市平安建设先进个人、全市法院服务能手、连续四年被为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全国调研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司法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研究室工作先进集体”、“平安建设先进集体”……面对郑州中院研究室近年来取得了一项项殊荣,郑州中院研究室主任蔡理亮由衷地感叹:“这其中凝聚着调研科科长郭红伟的心血与汗水。”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区分的只是对待工作的态度”
提起法院,人们就会想到令人敬畏而又向往的法官。能成为一名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也是郭红伟孜孜以求的梦想。怀着这一梦想,2000年,郭红伟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为实现这一梦想,2003年9月,郭红伟毅然放弃深圳、青岛等地的优厚岗位与机会,考入郑州市中级法院。然而,由于工作的需要,郭红伟被分配到研究室工作。
“不少同学得知我被分配到研究室,都劝我找领导要求调整工作岗位,说一个堂堂的研究生,审判业务部门才是能真正发挥你才能的地方,‘窝’在研究室做伺候人的活太‘亏料’了。”面对同学的劝说,郭红伟会心地笑了。“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有区分的只是对待工作的态度。研究室同样是发挥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郭红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研究室的工作实践,使郭红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是法律科班出身,但由于没搞过材料工作,光凭热情和胆识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敏锐的分析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要想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无异于痴人说梦。但他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郭红伟购买来各类公文写作书籍,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写作技巧与方法,虚心求教,并到省委研究室拜师学艺。从此,八小时工作日变为十二小时工作日,节假日也成了“摆设”,每天办公楼里的第一丝灯光和最后一丝灯光总是郭红伟办公室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郭红伟通读有关公文写作书籍20余本,记学习笔记7本,收集整整学习材料近一米高,十余篇文章在各类载体上发表,《科学发展观的司法回应》一文在法治河南评选中荣获全省一等奖。
“在研究室这个‘清水衙门’工作几年了,也该考虑换个地方了吧?可不能再在研究室‘傻’呆着了。”郭红伟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同学相聚时总被问起的话题。“我可以不爱岗位,但不能不敬业。既然组织上把我安排到这个岗位上,我就要服从组织的决定。任何岗位都是工作的需要,总要有人去做。在其位,我就要把责任尽到,把工作做好,都要问心无愧。”郭红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2005年6月,在郑州中院开展规范司法行为活动期间,郭红伟几乎一个人承担了方案制定、阶段总结等综合性文字材料工作,并对2000余起案件查摆材料进行逐一登记、汇总、装订成册,案卷材料摞在一起有2米多高。为确保材料质量,郭红伟对每一份查摆材料都认真逐字逐句核查,几乎每天都是十点以后才离开办公室。由于成绩显著,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被评为全省规范司法行为活动先进单位,并做了典型发言。撰写的典型材料在河南省规范执法行为经验交流会上获得了广泛好评,河南省委政法委进行了全文转发。
到研究室工作五年来,郭红伟任劳任怨,没有休过公休假,几乎没有歇过完整的节假日,每天呆在办公室的时间超过十个小时。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的实在坚持不住了,就找张报纸在办公室地板上“睡”一会儿。由于连续长时间超负荷工作,郭红伟眼睛出现了电脑“过敏”反应,只要一看电脑眼睛就流泪不止。但为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他坚持边手写,边打字。为此,郭红伟还得了个“编外值班员”的称号。
“履行好决策参谋者的角色,必须紧紧围绕法院工作重心思考谋划工作”
2005年4月,郑州中院决定就如何进一步强化调解工作,实现定纷止争,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工作谋划。院领导把开展调研的任务交给了郭红伟。
他深入每个基层法院进行调研,与审判一线人员座谈,进行问卷调查,写出了1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为领导提供了决策参考,并根据院领导指示,制定了《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
为落实该制度,他组织召开调解经验交流会、调解能手评选等活动,促进了全市法院调解工作的全面开展。近几年,全市法院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率每年都在50%以上。这些经验与做法,得到省法院领导的批示,并在全省进行了经验交流与推广。
此后,郭红伟针对仅靠法院推进调解工作存在的局限性,又多次赴司法所、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研,与有关人员进行座谈,撰写了《关于多元化调解工作的调查报告》,就如何实现法院与其他机关、社会组织的对接,形成调解工作合力,从源头解决纠纷,提出了建议性意见建议,受到上级法院的肯定与好评。
郑州市中级法院的领导说:“一系列调解制度、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实现案结事了,胜败皆服,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郭红伟对此功不可没。”
为解决执行难问题,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积极向郑州市委汇报,争取各方支持,开展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在短期内执结了大批积案,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在党委领导下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新机制。
为及时总结这一经验,2005年 3 月,郭红伟联合执行局的同志对集中执行活动进行了全面调研,撰写出了近两万字的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被河南省高院《调查与研究》(领导参阅)刊发后,时任省高院院长的李道民专门做出批示。同时,该报告也引起了省委的重视,为此,省委政研室到郑州进行专题调研,总结推广该经验。
“能圆满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是一种最大的满足”
登封法院推行了“三高”法院管理机制,2004年6月,郭红伟与中院政治部、立案庭的同志一起对这一管理机制进行调研,主笔撰写了一万多字的《关于登封法院“三高”法院管理机制的调查报告》,全面总结了该院根据审判权与司法行政管理权运行的不同规律,对法院事务进行分类管理的改革经验。原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世军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专门做出了批示,要求全省政法部门学习借鉴。
“作为年轻人,就要能冲锋,敢担责。”2006年4 月,全省法院系统开展思想作风整顿活动时,要为郑州市委领导准备一个讲话材料,由于活动紧,当天下午部署的任务,第二天早晨就必须交稿。在领导征求意见时,虽然郭红伟心里也“打鼓”,不知能否胜任这一重任,但他还是鼓起勇气,主动请缨,接受了任务。困了,就打盆凉水放在身边作为“解困剂”;手腕打字打酸了,就手写;大脑熬昏了,思路不清晰了,就站起来大吼几声,“清醒清醒”……。
当郭红伟精疲力尽划上最后一个句号,天已蒙蒙亮,时针指向了六点,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四个小时。“累点、苦点没什么,这也是一种人生历练与财富。能圆满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就是一种最大的满足。”
去年8月,郭红伟发现个别部门和基层法院调研工作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调研工作局限于研究室调研人员的单打独斗,没有调动全体干警的积极性。对此,郭红伟进行了认真思考,对如何发挥业务部门调研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的大调研格局,实现调研与审判的良性互动,进行了制度上的建构,制定了《关于建立全市法院调研网络的意见》,填补了河南省法院系统调研网络制度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河南省高院研究室领导对该制度给予了高度赞扬,并指定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就这一创新在全省法院进行了经验交流。
虽然是调研科长,郭红伟在负责调研工作的同时,还先后负责院里的依法治市和平安建设工作。这二项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为统筹兼顾,及时完成各项任务,郭红伟经常把白天上班时收集的相关材料带回家进行归类整理。同时,郭红伟注重与郑州市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络,确保了每项工作都能高质量地完成。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也因此先后被评为“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平安建设先进集体。
“牺牲家庭,因为那是亲情,他们可以理解,而工作没有做好,那是失职,不能被原谅”
有同志戏言:“研究室工作充满艰辛,整日与笔墨为伍,与文稿做伴,选择这一行,坐坏了椅子,省下了被子,磨破了裤子,苗条了身子,添置了药罐子,冷落了家人和孩子。”郭红伟对此却深有体会。进入研究室工作以后,与父母的交流少了,对妻子的关心不够了。郭红伟的妻子常常抱怨:“对于他来说,家就如旅馆,只有困了、饿了,才想起来,在这之外他就是这里的‘ 局外人’。”“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对家尽责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把工作干好也是我的天职,当二者出现矛盾时,我只有牺牲家庭,因为那是亲情,他们可以理解,我可以得到谅解;而工作没有做好,那是失职,也是不能被原谅的,有时也是无法弥补的。”
2006年3月,郭红伟计划结婚,可当时正值法院系统开展思想作风整顿活动,研究室承担的各种材料任务非常繁重。为了不影响工作,郭红伟只好与女友商量把婚期定在“五一”。为了不给领导添麻烦,郭红伟没有向领导和同志们说过这件事,也没有因为结婚请过一天假,婚礼的筹备、结婚用品的置办都“承包”给了女友一人。五一过后,新婚第三天,他又照常上班了。“嫁给你还有什么意思,婚姻大事你都不管不顾,以后还能指望你照顾这个家,给我幸福。”面对不解与责备,郭红伟也觉得深深的愧疚与歉意,也常常感到自责。
去 年,郭红伟的父亲不幸骨折。听到这个消息,他万分焦急。妻子劝他:“这个时候,老人最需要关心,千万别耍犟脾气,赶紧给领导请个假。我想,领导也会理解的。”赶到单位,他又犹豫了:“市委要对平安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其他同志又不是很熟悉这项工作,我走了,怎么办?”几次走到领导门前,又都停下了脚步。当默默完成工作,趁星期天赶回家时,看到卧床的父亲,郭红伟再也抑制不住泪水,扑到床前呜呜痛哭起来。
前不久,郭红伟的女儿出生。当时,研究室有两位同志请假复习司法考试,还有一位同志也在休产假,研究室人员严重不整,每个同志承担的工作任务都非常繁重。为了在照顾家的同时,还能有时间顾及到工作,郭红伟只好把60多岁的老母亲请来帮助照看女儿。每天,趁女儿睡着时赶忙赶到单位处理手头的工作。“你这样不为名,不为利,拼命地工作,娘理解支持你!”听着母亲的话语,望着母亲瘦小的身影、蹒跚的脚步、操劳的身姿,郭红伟的内心一阵阵的酸处。
因为他坚信,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大事业、出大境界,人民法院的每一项工作连着党风、连着民心,只有拼命地工作,用真情、智慧和奉献,守护公平,匡扶正义,我们的社会才更加和谐美满。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