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上街区“两抢一盗”犯罪案件的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08-10-10 10:21:16


    “两抢一盗”案件,即抢劫、抢夺、盗窃案件,是危害人民群众财产、人身安全的多发性暴力犯罪,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对于社会治安状况,认为“安全”的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1.1%,”基本安全”的占54.8%,”不安全”的占14.1%。公众的“不安全指数”比2006年有所上升。其中认为“最不安全”的因素就是社会治安中的“两抢一盗“。下面结合上街法院开展的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的情况及呈现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切实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的融洽、和谐。

    一、“两抢一盗”案件数量猛增,尤以盗窃案件居多

    犯罪数量猛增,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的集中体现,广大群众反响强烈。统计数字显示近两三年来各类刑事犯罪、尤其是“两抢一盗”恶性刑事犯罪数增幅巨大,给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严峻的挑战。犯罪数量猛增的主要原因是我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同时外来人员的务工难、体制改革使我区下岗职工的就业难、农民生活仍然不富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是犯罪的诱因。今年元月至今,我院已生效判决共判处犯罪分子108人,其中被告人为民工、无业人员、农民的为96人,占89%。此外,盗窃案件有52件,占“两抢一盗”案件总数的  88%。主要以盗割企业财物、现金、盗窃摩托车、电动车、手机居多。抢劫、抢夺频发地段多在银行、商场、超市等人多密集的地方,且犯罪对象也由弱势群体向一般群体转化。

    二、外来人员作案,且成团伙趋势在犯罪人数中的比例较大。

    外来人员在犯罪人数中始终占较大比例,而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他们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居多,农民生活并不富裕。上街区是全省的铝工业基地,居民生活相对富裕,经济发展相对进步,这就吸引了部分外出人员的目光,他们无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盲目外出,结果无法找到工作,或者对外出务工的期望值过高,理想的工作一时找不到,而艰苦的工作又不愿意做,生活拮据,最后走上犯罪道路。全部犯罪分子108人中,外地人数为49人,这个比例是惊人的。在判处的 “两抢一盗”案件罪犯中,有62人是共同犯罪,占总数57%,许多犯罪分子本身就没有固定住址,有的同伙之间并不熟悉,共同的目标使他们聚集到一起,流窜作案,到一处作案一处,偷到那里是那里,没有固定目标。且结伙作案比例不断增大,往往是多人结伙作案,有的还是抢、盗、销一条龙。

    三、犯罪主体年龄结构低,无业人员、农民多,文化素质低。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多发趋势;从犯罪者的身份看,以农民和社会闲散人员居多,且务工农民比例呈急剧上升态势。犯罪者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初中毕业者居多,文盲占相当比例,对法律知之甚少,违法之后不知是违法的比比皆是。2008年我院审理该类案件108人中,20岁以下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12%;无业、农民89人,占总数的82%。该类案件罪犯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多属于好逸恶劳,妄想不劳而获的人员。

    四、作案手段日益翻新。

    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络,利用结识好友的方法,约网友见面,并对其实施盗窃、抢劫;现代化的破坏工具也被应用到偷盗中;有专门撬盗办公室保险柜的专用钥匙,还有专门利用自行车“碰瓷”借机行窃的。另外,有的犯罪团伙利用聋哑人、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等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特殊人群实施犯罪行为,有意识的规避法律的惩罚,社会危害性极大。

    五、内部人员监守自盗较突出

    内部人员利用特殊身份和所从事职务的便利监守自盗,是“两抢一盗”类案件的一大犯罪特征。一些专门聘有保安值班、看似森严壁垒的大单位,往往是小偷钟情的目标。仅我院今年审理的盗窃案件共58起,单位内部人员盗窃的就有7起,且多系内外勾结,结伙作案,更有甚者单位保安也参与作案。这类犯罪虽然比重不大,但社会影响恶劣。

    六、生活所迫者大有人在

    近年来,“两抢一盗”案件呈上升趋势,加之通货膨胀率屡创新高,一些无收入者为了生计走上偷盗之路。我院审理过一起家庭无经济来源,母亲为孩子偷衣服穿的案件;还有两外地聋哑人因无处打工,解决温饱问题盗窃被当场抓获。此案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发人深思。

    综上,我们认为,“两抢一盗”案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此类案件折射出的诸多社会问题更是令人深思,我们的政府和司法机关除了依法打击惩处外,更应看到该类案件高发的深层次原因,有效控制此类案件,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行动起来,开展综合治理。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