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郑州中院大民事格局构筑“审判脊梁”(图)

化解社会矛盾 打造服务通道 创新庭审机制

  发布时间:2003-11-12 10:38:08



    拥有200多万人口的河南郑州,拥有400多名法官的郑州中院,有近150名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法官每天奔波在厂矿、机关、企业、社区和乡村,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受到群众的称赞和欢迎。近三年来,全市法院审结各类民事纠纷案件78065件,占全市法院各类案件的46%,大民事的审判格使郑州法院依法、公正,及时调处了大量的民事纠纷,为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新风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律服务。

    化解社会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冲突和摩擦不断出现,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各种纠纷也大量增加,面对大量的民事纠纷和巨大的工作压力,郑州中院党组认识到必须建立大民事审判格局,才能消除不安定因素,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为此,该院将民事审判庭过去的两个增加到四个,将从事审判工作人员由于过去的不足100人,增加到现在的203人。与此同时,该院十分注重强化调解功能,制订调解规则和调解原则,将调解渗透到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坚持调解过程、证据事实、调解结果“三公开”。对容易引起矛盾激化的案件,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释法说理,尽量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化解矛盾,尽量使当事人和和气气走出法庭。去年3月,郑州市民靳秀胜等71名出租车司机因产品质量将某汽车公司及销售公司告上法庭,要求两被告收车辆,返车款并赔偿经济损失。该案原告多为下岗职工,从事出租车营运是其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双方对立情绪很大,71名出租车司机多次扬言如处理不好将到省、市甚至进京上诉。郑州中院立案后立即调查取证,从多方面多次做当事人的工作,成功调解了该案,使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近年来,该院在审结的婚姻家庭、遗产继承、损害赔偿、劳动争议、医疗纠纷、借贷买卖等民事纠纷案件中,调解率达60%,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打造服务通道。郑州法院十分注重强化司法亲民、司法便民、司法利民观念,全力打造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利益的服务通道。首先,该院建立了干警作风暗访制度,抽调纪检、政工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全市两级法院审判人员的工作作风和纪律作风进行暗访,查看有无特权思想,有无吃拿卡要,有无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查看工作效率如何等,使法官切实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该院建立了立案大厅,内设当事人休息室、候访室,使当事人来到法院后有茶水喝、有报纸看、有地方坐。实行了诉讼指南制度,为群众印制了立案条件、举证须知、收费标准等小册子,配备了笔墨、纸张、眼镜等物品,解决了当事人诉讼中遇到的种种不便。推行了诉讼明白卡制度,告知当事人诉讼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诉讼中应承担的风险等。出台了引导当事人积极参加诉讼的行为指南。推行了首问负责制和诉讼引导员制度,设立诉讼咨询台,由业务庭派员轮流值班,解答当事人的咨询,告知或引领他们到相关庭室或审判法庭,为群众尽可能提供周到的服务。

    创新庭审体制。郑州中院在同级民事审判庭之间和上下级法院之间初步建立分工科学、布局合理大民事格局的同时,不断创新庭审体制改革,便民事审判工作理念不断创新。首先,该院推行30分钟立案法和电话立案、电话调解等方便群诉讼,提高办案效率;与此同时,全市两级法院全部推行了审判流程管理,强化了合议庭职权,改进了法律文书制作,提高当庭宣判率和审判活动透明度;在此基础上,郑州法院对民事审判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革,从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入手,设立了“小额法官”,推行“一周结案法”,成立了“假日法庭”“社区巡回法庭”,探索并进行了“一二一”、“一二三一”等新的审判模式;为提高法官素质,郑州法院每年都要对全体法官进行法律业务知识考试,邀请国家、省、市等法学专家定期给法官讲课,举办各种类型的疑难案件研讨会,开展业务技能竞赛、开庭观摩、诉讼文书评比等活动提高法官素质。据统计,全市两级法院90%以上的法官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比过去增加了20个百分点,已有研究生学历的达20人,大民事的审判格局已成为郑州法院审判工作的“脊梁”。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