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郑水泉:一个这样的基层法院带头人

---记共产党员专家型法院院长郑水泉

  发布时间:2008-05-19 11:06:43


    2003年12月30日,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有着多年上级法院庭长和基层法院院长经验的共产党员、院长郑水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短短几个月的新院审判工作中,创造性地推出了“一六”工作新机制,其中“一小时立案并转办法”、“一月结案法”、“小额法官制”、“调解忠告卡”、“当事人须知卡”、“当事人评议法院、评议法官卡”、“诉讼和执行风险告知卡”、“特色陪审制”、“两牌催办制”、“案件讲评制”等得到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和称赞,并受到当地党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人民日报》、《人民法院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面对建院时间短、辖区面积大且分散、审判力量严重不足、办公用房紧张、经费紧张、配套设备不齐备的现状,郑水泉院长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放在了工作首位,追求廉洁与高效,以“节约诉讼成本、方便当事人诉讼”为己任,成为司法为民的领航人。

    郑水泉,1958年6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曾任教于郑州大学,历任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济庭庭长、行政庭庭长,后任郑州市上街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现任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该还是中国法学会会员,郑州市行政法学会会长、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他在之前任郑州市上街区法院院长三年,共获集体荣誉称号30多项,并被省政法委评为全省人民满意政法单位,被省高级法院评为全省先进基层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他还曾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二00一年十月三日被评为“郑州十大新闻人物”。近几年,郑水泉院长结合审判工作实践,主编出版了《行政处罚法通论》、《国家赔偿法通论》、《中国行政许可法概论》、《经济审判理论与案例评析》、《申诉学》等九部法律专著,在《中国行政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成为学术型、专家型院长。

    在法院队伍建设方面,郑水泉院长遵循抓业务先抓队伍、抓队伍先抓班子、抓班子先抓思想的政治思想工作思路,切实抓好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院、从严治警、从优待警;坚持制度建院,用体制、机制和制度推动全院各项工作,形成内在互动、良性发展,最终努力实现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行一流机制、创一流业绩的目标。该院推行实施的“一六”工作新机制和“一三”配套办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开好局、起好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辖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各项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一六”工作新机制和“一三”配套办法是郑水泉院长制度建院、全面建院智慧的结晶,该机制的实施使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对外树立了廉洁、高效、文明的法院形象,对内为认真打造精英法官、精品案件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一六”工作新机制和“一三”配套办法以质量第一和文明高效为工作重心,在全国法院率先推出的“一小时立案并转办法”、“调解忠告卡”,使当事人在立案阶段就为法院工作的快捷所折服。“调解易于化解矛盾、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生活、有利于执行,能够减轻您的诉累,建议您自愿优先调解解决纠纷,这是法官对您的忠告”,正是这张小小的卡片,使80%以上的民商事案件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调解方式结案。郑水泉院长又在全国法院率先推出了“小额法官制”、“一月结案法”,极大程度上缩短了审理期限,提高了工作效率,既方便了当事人诉讼,又节约了诉讼成本。郑水泉院长还推出了“当事人评议法院、评议法官卡”,既有效防范了法官的不廉洁行为,又为当事人正常反映问题、讲出意见和建议提供了正当渠道。在“一六”工作新机制的指导下,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达到了法、情、理的完善结合和统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自建院以来,无一上访案件、无一干警违纪,不但被授予省会“单位标兵”、“省级文明单位”,而且,在建院四年多的时间里,该院还荣获了各种奖励近百项,特别是执行工作在2007年跨入了全省的先进行列。20008年2月该院又被评为省级先进法院。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洁白”的法官,面对“洁白”的审判,人民群众无以回报,他们用最纯朴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谢意。面对鲜红的锦旗、挚诚的感谢信,郑水泉院长不骄不躁。在他心中,永远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就是一名基层人民法院院长、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他用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用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带领全院干警向前迈进。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