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积淀心中的法律人之梦太过沉重,在脱下军装二次择业时,自己竟毫不犹豫地在申请表上填下法院的字样,既无缜思,也未细虑,没有无垠的牵挂,没有徒然的缰锁,没有飘渺的顾盼,没有未卜的忧愁,恰似十三年前自己在决定命运当口时毅然于高考自愿书上写下中国政法大学时懵懂中的那份执着!
七、八月份的中原商都,飘逸绿意中蕴含的燥热与悸动,仿佛自己期待就业通知的心情,急切而又无奈!犹记得那日战友电话告知自己被录取时的心境:只有平静没有狂欢,除却炎炽唯余清凉。潜意识里,那份返璞归真的恬淡却并不能让自己轻松,反而有了一种急迫的担忧:离开法学殿堂日久的自己,时隔多年,在当下如火如荼甚或大风大浪的司法改革实践中,原先的那份理念、信仰、学识、认知还能否顺时应势、真正回归?
工作伊始,穿梭于繁杂与琐细之间,斟酌在宏巨和微妙之中,“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慌恐攸然而生。携笔从戎的八年军旅生涯,虽然给了自己那么多魂牵梦萦刻骨铭心的记忆,但蓦然回首,曾经憧憬之法律于心中的灯火斓珊却竟明灭不定,如此遥远!于是,任风雨如晦,凭雪霜似凝,在床前泛蓝的萤光下,那种闲暇的娱乐不再滋生蔓延,取而代之的是习惯性地与久违的师辈学仁相倚对视,静静摩挲那些细致,远远瞻仰那份博大,悄悄赞叹那种超逸,沉默无语而心灵贴近。
当那些散发油墨清香的文字汇合而成一场法学的饕餮盛宴,行进在连绵纵横的百年法治史“三峡”之中,“感受法政精英浓妆登场与人世浮沉的悲欢与离合,体悟法政大师对‘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的纠结与对应,观乎法政学人价值理念与人生人心的记忆与纠葛”,所有的努力无非企盼为一已之青涩的旧梦寻回一点念想,依依习习!当沉浸于掌故轶事的辛酸甘甜,嗟叹于法治探索的悲喜交加,满心涌动的人律之恸印照出的竟是理想与现实撞击之间的认知徘徊,亲历与史见勾连之中的思虑踌躇,交流与借鉴演化之余的体验反思,灵魂深处所重新获取的那一关于法学知识的另一种理解,由此便少了慷慨的激情多了实证的智慧,少了片面的粗读多了系统的建构,少了冲动的误解多了理性的梳理,宛如馥郁的陈年深爱之中泛起被窗外明月清辉折射的那层芊眠的粼光,恍似涟漪,胜似涟漪!
诚然,让那么多熟悉抑或陌生,健在抑或逝去,本土抑或域外的前辈新进之思想、理念、认知、感悟在时隔多年以后再次与心灵碰撞——饱含艰辛更藏甘饴,历经痛苦尤具欣喜,从中所汲取的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纯粹的法的知识,更多的却是对于法律、职业甚或未来的那种情感之迥然与前的过滤与净化:神圣犹存,虔诚弥坚!
其实,每个已为或将为的法律人都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坚守一份对法的独有情感抑或信仰,或褒或贬,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近或远。自神圣而虔诚,也许只是其中一种选择,但是它绝对排斥轻信、无知、混浊和虚荣,反倒是体现出一份深挚的热爱、自觉的深省、执著的追求和朴实的无华。它是迷惘到觉醒的跨越,肤浅到深邃的探究,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浮躁到宁静的回归。当你真正心甘情愿地皈依,透过法律外在无法抹却的神圣走向自己内心不渝坚守的虔诚时,一切似乎都会衍化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的诗情画意……
(责任编辑:朱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