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法院,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法官。但在这些法官的背后,有一批忙忙碌碌的后勤保障人员。
一提起后勤保障,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往往是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但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有一个热爱这项工作的集体,全身心地服务于审判和执行工作。
“全国严打整治斗争先进集体”、“全省政法系统公正执法先进单位”……近年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取得了一个个来之不易的荣誉,塑造出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面对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变化,该院党组书记、院长贾记鑫在年初工作会议上感叹道:“在郑州市委和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领导和指导下,我市两级法院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为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院干警共同努力、相互协作的结果……”
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王恒禄由衷地说:“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功不可没,发挥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感到,法院领导说出了干警们的心里话。
有的干警说,在分工协作和共同劳动的前提下,法院要有效地进行运转,就必须根据需要建立各类、各级组织。在各种组织中,后勤部门是法院这座大厦的“地基”,后勤部门的运转失灵,直接影响着法院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转,法院职能作用的发挥也就无从谈起。
有的干警说,后勤管理工作不仅为广大法院工作人员的衣、食、住、行提供优质服务,保证审判人员的正常工作,也对为人民群众到法院解决讼争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起到关键作用。法院后勤管理工作是否搞得好,直接影响着全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审判工作的质量。
在干警们的讲述中,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的工作在记者眼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大后勤成为大保障
“我们做的都是服务性的工作,但做好这项工作并不容易。好在我们有一个团结战斗的班子。”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处长刘海军的眼里,他的四个副处长不仅独当一面,而且很辛苦。
针对保障工作难度大、要求高、时间紧的特点,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从四个方面加大班子建设的力度,为后勤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是提高班子的“两个能力”:全面建设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该处站在全院大局的高度出主意、想办法,做到小问题科里能解决、大问题处里能解决,有了困难不上交,不给院党组添乱,树立了处领导班子在干警中的威信。二是规范工作制度。该处坚持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班子成员生活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交流思想,不摆“花架子”,不说“官面话”,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和不正之风。三是强调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经请示院主管领导同意,为充分发挥每个班子成员的才能和智慧,该处对领导班子进行了合理分工,处长刘海军负责全面工作,副处长姚正武负责机关服务中心,副处长李俊贤负责财务和综合工作,副处长孙晓庭负责房产和技术通信工作,副处长张玉春负责车辆和装备工作,做到了分工不分家,相互配合。四是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能力、作风上过得硬的司法行政后勤干部队伍,扭转了过去认为后勤工作岗位要求低,是“万金油”、“休养所”的错误观念。
长期的后勤保障工作,使刘海军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他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给法院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给法院的后勤工作带来了挑战,如果后勤保障上不去,势必影响到法院的发展。
刘海军和他的伙伴们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他们确立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实际,适应需要;力争主动,避免被动;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厉行节约,讲求实效;服务中心,保障有力。他们的目标是:建立运转协调、行为规范、保障有力的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机制,积极推动法院司法行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使大后勤名副其实地成为大保障。
为此,司法行政装备管理处开展了八项对照检查活动:一查财务制度把关严不严,是否存在管理漏洞;二查廉洁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强不强,是否有铺张浪费、任意开支的情况;三查工作作风是否严谨,是否存在对院领导、各部门服务不及时,工作拖拉的现象;四查基层法院、全院干警反映的问题是否及时答复、认真解决;五查团队精神强不强,是否积极维护院、处的荣誉,是否有影响集体形象的行为;六查超前服务的意识强不强,能否充分理解院领导的意图,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办事、能办事、办成事;七查团结协作意识强不强,是否有全局观念,是否存在对本院其他部门的工作不支持、不合作的现象;八查个人修养好不好,是否存在说话不文明、服务态度粗暴、办事拖拉、惹是生非的现象。通过对照检查活动,全处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建立和完善了后勤保障工作长效机制。
琐碎事考验管理难题
抬桌子、搬椅子、端茶倒水、电话的接进接出……这些再小不过的事,却代表着法院的精神风貌,弄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上下、内外的关系。审判业务所需的交通、通信、器材等物资保障以及法院工作人员的生活样样都要细心考虑,精心安排,稍有疏漏,就会影响审判业务的展开和审判人员办案的情绪。这些琐碎之事在不断地考验着司法后勤管理上的难题。
去年,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要从西区往郑东新区搬迁。如何在不影响审判工作的前提下,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搬迁任务?刘海军组织全处人员制订了详细的方案,并责任到人。刘海军和副处长姚正武,不知作了多少难,想了多少办法,一连二十几天吃住在办公室。由于周密部署,法院整体搬迁仅用了一周时间,日常审判工作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干警们说:“原想搬迁至少要用一个月时间,没想到这么快!搬到新址就能立即开展工作,电脑是全新的,电话是通着的,饭菜是热乎的……后勤保障确实得力!”
伙食管理关系到每个干警的切身利益。司法装备处明确提出:“只能管好,不能管坏,只能前进,没有退路。”机关服务中心的人员想办法翻新花样,改善伙食,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人员及伙食管理制度。他们跑遍郑州市的菜市场,全面掌握了食品和蔬菜的价格,随时把握行情。为降低成本,让干警们监督伙食质量,他们做到每餐留有菜样,每周制定菜谱,注重营养,科学膳食。行政科科长陈再备是一位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干部,人称“老黄牛”,为人正直忠厚,工作认真负责,总是等到干警吃完饭,自己随便吃点面条充饥。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涉车涉枪问题,司法行政装备处做到了防患于未然。枪支弹药是否安全,关乎民生安全和社会安定,他们定期对所有枪支、弹药进行盘点清查、核对,重新建档登记,做到账物相符。对警车的使用管理实行全程管控,在郑州辖区使用由分管车辆的副处长批准,在本省辖区内使用由分管用车部门的院领导批准,出省的警车由分管行政处的院领导批准。坚持每天下午下班后,对警车在位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对违反规定、不按时回院的警车,于次日在电子屏幕上曝光,并对驾驶员进行扣发当月文明奖300元的处罚,第二次违反规定,除扣发驾驶员本人当月文明奖300元外,还要扣发部门主要负责人当月文明奖300元,并取消该部门年终评先资格,有效地扼制了警车私用等现象。
发放服装的事说小也不小,说大也不大,但分管此项工作的副处长张玉春看得很重。近年来,他们为干警发放各种服装、服饰6万多套,一件件、一套套、一枚枚地拆箱清点,分发到单位和每一个干警手中,没有出现一次差错。每次发放服装,服装管理员王文昌、刘凤都是整天蹲在仓库里,一干就是好几天,累得腿痛腰酸,有时忘了下班、吃饭,赶上节假日也不休息。在为干警测量服装时,他们一改往年的“大集中”做法,实行上庭、处、室,下基层服务的方法,为干警量体裁衣。服装做好后,他们第一时间为审判第一线的法官发放,为广大法官节省了大量时间,支持他们搞好审判工作。
花小钱办大事检验理财能力
经费紧张的状况一直困扰着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发展。司法行政装备处在院主管领导的带领下,把经费保障作为工作的重点,突出做好经费保障工作,为院党组当好理财助手,替院领导分忧解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做到了既要开源节流,又要精打细算。刘海军说:“花小钱办大事,是检验我们理财能力的有效方法。”
副处长李俊显精通财务管理,2005年开始在全院实行会计电算化。他一方面改变了会计数据的处理方法,改革了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使会计核算工作做得更深、更细,更好地发挥了参与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重新定义了会计报表的内容,更加重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使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快捷,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为了把有限的经费用好,发挥最佳效能,在经费使用中,他们确立了四个原则:注重资金使用效能;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在保证诉讼效益、工作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资金成本的最小化。对于不属于市政府集中采购的物品,制定了《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集中采购办法》,严格了采购制度,确保了所采购的物资物美价廉,杜绝了流失现象。在办公家具采购中,张保强副科长到厂家进行考察,深入生产第一线,了事掌握产品的指标,并在招标过程中有理有据地坚持法院党组确定的意见,从而圆满完成了办公家具的采购,确保了家具的质量,降低了家具的价格。
在采访结束时,刘海军说:“后勤服务的中心工作就是搞好服务保障,千方百计为审判工作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基层法院服务、为全院干警服务,树立现代后勤服务理念,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多为审判工作、广大干警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提供高效、节俭、优质、全面的保障服务。”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