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尚勇,35岁,中共党员,自到法院工作以来,已在执行岗位上奋战12年,现为郑州市二七区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一庭执行长。近年来,他年平均执结案件160起,且大多数案件为疑难案件。他讲究执行艺术,运用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强制法、情感法、借力法、换位法”,“因人、因事、因时、因案”而异的开展执行工作,以最小的执行成本换来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因工作成绩突出,他连续4年被评为全院办案能手,被荣记个人三等功两次,多次荣获法院系统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个人感言: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既然肩扛着执行的天平,就要在执行路上多流汗、多吃苦,让当事人感受到人民法院的公平公正。
执行路上的苦与乐
“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最大限度地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让法律文书成‘白条’”,这是尚勇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了这句话,他一直超负荷工作,几乎没有完整享受过双休日;为了这句话,他愧对母亲,年迈的母亲做手术他也没有时间尽孝;为了这句话,他经常向爱人和孩子“撒谎”,全家团聚的时间总是那么少。
尚勇所在的执行一庭庭长李志彦评价说:“尚勇干执行有一种‘拼命三郎’的精神,敢于挑重担,又讲究执行方法,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执行岗位上工作十几年,尚勇深知,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保障权利人实现权利的最后程序。他刚从事执行工作时,“空调”、“白判”、“法律白条”等字眼一度是当事人对法院生效文书的调侃,他听了这些字眼,恨不得找个地缝躲起来,便暗暗下决心:尽力办好每一起执行案件,消除申请人对法院执行工作的误解。在执行路上,尽管每件案件都办得千辛万苦,但每一起案件他都力求做到案件执行事实清楚,程序合法,运用法律准确,处置妥当,最大限度地保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去年,在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中,尚勇接手了一起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挂牌督办的案件。这是一起被执行人为行政机关的积案,执行标的额为70余万元。由于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申请执行人拿着生效7年的法律文书,却迟迟拿不到执行款。就在他全身心投入到执行工作中时,母亲却因病住进了医院。一边是病中的母亲,一边是申请人期望的目光。作为儿子,他多想守候在母亲身边啊!但他又深知,作为人民法院的执行长,他必须用法律的公正维护人民法院的权威。
尚勇动员妻子请假到医院照顾老人。妻子二话没说,当即办理了请假手续,对尚勇说:“你忙你的吧,家里有我呢。家里的事再多,也不能拖你的后腿。”母子情深,虽然病重住院,但嘴里老是念叨着儿子,每天晚上8点多钟准要给他打电话重复着一句话:“孩子,别累着,多注意休息。妈没事,你安心工作吧。”
有了家人的理解,有了同事的关心,有了领导的支持,尚勇顶住压力,果断对被执行人的财务室采取强制搜查措施。为了确保执行程序的公开、公正,他在执行时,特意安排人员对搜查过程进行全程录像。被执行人在法律的威慑下,最终偿还了欠款。短短的10天里,申请执行人拿到了拖欠7年之久的执行款,就在接到钱的那一刻,申请执行人激动地喊到:“法院毕竟是人民的法院……”
尚勇在执结此案后,直奔母亲的病床而去。最让尚勇为之动容的是,病床上的母亲笑着问他:“孩子,你的案件执行完了?”尚勇一听便落了泪。
尚勇把执行时机看得很重,遇到再大困难也要抓住。在执行田某申请执行出租车司机魏女士交通肇事赔偿一案中,尚勇的腰间盘突出又发作了,坐、立、行走都困难。但在得知被执行人每天凌晨四、五点钟会在火车站出现后,他腰间系上护具,咬着牙强忍着疼痛,不到四点钟就起床,连续3天去堵截被执行人魏女士,终于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她。将她带到法院后,尚勇就忍着疼痛与她谈心,魏女士羞愧地说:“你们这么辛苦,还为我的事操心,你什么也别说了,我现在就还钱。”
有人说他是“干活拼命”,有人说他是“奉献精神”。其实,对尚勇来说,他考虑没有那么多,只是不想让这么多申请人对法院的执行工作失望。“有那么多案件摆在你面前,每一个案件都有一方在焦急等待执行款,你说我能闲得下来吗?”
这些年来,他遇到过暴力抗法,言语威胁更是常有。有一个被执行人喝醉酒后来到他的办公室,一掌拍在他办公桌上,把玻璃都打碎了,然后指着他说:“你不就是个执行人员吗?你执行到我的钱,你能花一分吗?你为啥替那个家伙卖劲?我烦了就去检察院告你!”
申请人的愁与乐
有人认为法官就应该与世隔绝,这句话却不适用执行法官。尚勇认为,执行法官应加强与当事人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当事人心态,替他们着想,尽量促成双方和解。为此,他向案件当事人公开电话号码,将移动电话24小时处于开机状态,并向当事人郑重承诺:“无论是否节假日,只要你们发现执行线索,我保证随叫随到。”
在执行工作中,尚勇将和谐执行作为追求的目标,尽力促进执行和解。他让双方当事人到庭相互陈述自己的理由和困难,相互认识对方的状况,启发他们换位思考,然后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想办法,解决困难。
工作中的劳累,在尚勇看来真不算什么,为查找被执行人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为查材料,多方奔走,不知多说了多少话,不知道跑坏了多少双鞋,只要能执行好每一起案件,即使再苦心里也是乐的。当他将执行款交给申请人,看到他们充满感激的笑容时,尚勇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在当事人的笑容里,尚勇感受到了法律的公平和尊严,也看到了从事执行工作的人生价值。
尚勇经常遇到强词夺理的被执行人,对此,他不是简单地板起面孔,或者机械地采取强制措施,而是根据其要面子、经济困难、耍赖皮等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向他们讲道理,摆事实,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不和当事人计较声音大小,不在言语上较输赢。在执行高某与该村村委会债务纠纷一案中,村委会负责人不仅拒不履行义务,而且声称债务是上一任欠下的,与现任没有关系。尚勇考虑到村委会负责人在本村有一定威信,是很要面子的,就没有直接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在他发完牢骚后,与其讲道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经过多次思想工作,村委会负责人说:“听你一讲,我们明白了法律规定。你不用一趟趟地跑了,我们今天就支付执行款。”申请人拉着尚勇的手说:“我一直发愁这笔欠款,现在心里亮堂了。感谢法院!”
“执行和解能使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最大限度地不受损害,并能化解他们的矛盾。虽然这样难点累点,但是效果却比简单的强制执行要好的多。执行人员并不是败诉者的敌人,而应该是胜诉者和败诉者沟通的桥梁。”尚勇在执行申某与金某人身损害赔偿一案中,执行标的额只有1000多元,但被执行人因受到过治安处理,坚决不履行赔偿义务。尚勇向被执行人发执行通知书时,被执行人就说:“你们拘留我吧,反正我没有钱。”尚勇没有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对被执行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他了解到,被执行人不仅家境殷实,有支付能力,而且当事双方还曾是好邻居。他把双方叫到法院,面对面进行沟通,在他的主持下,双方很快消除误会,达成执行和解,案件圆满执结。
近年来,在尚勇所办的案件中,执行和解率一直在40%以上,即解决了案件,又化解了潜在矛盾,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
执行中的清与廉
“一名称职的法官,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廉洁奉公。只有公字在胸,严字当头;纤尘不染,傲骨如磐,才能让人情关系望而却步,让平民百姓享受公平。”尚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办案中常会碰到一些请客送礼的当事人,但他始终把“小便宜咱不沾,关系案咱不办”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申请执行人,他经常说:“咱法院不兴这个,您放心,我一定把您的案子办好。”对被执行人,他总是说:“您有这功夫,把心思用在履行义务上比啥都强。”
有一个长期拖欠工程款的被执行人曾经来到尚勇的办公室,要求“照顾一下”,然后放下一个信封就走。尚勇一把抓住他的手说:“案件终究是要执结的,明人不做暗事。你给我到财务室,清点一下信封里有多少钱,算你履行的执行款。”被执行人的脸一下子红了。
在承办师某拖欠人身损害赔偿金一案中,尚勇对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师某采取了强制拘留措施。师某的哥哥为此到法院说情,尚勇把申请人的难处及得不到执行款无法治病的情况告知师的哥哥,并告知其拒不履行法律义务的后果,动员师某的哥哥为其供财产担保,从而使案件得到快速执结。申请执行人及时拿来到了执行款,保证治疗效果。
执行工作是一种对抗性极强的工作,面对的往往是一些“难啃的骨头”,打得都是硬仗。尚勇尝到了执行工作的苦与乐,也清楚地认识到了执行难带来的社会问题。执行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被执行人难找,执行的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的财产难动”,不仅要“因人、因事、因时、因案”而异的开展执行工作,更要有一个好的执行环境,才能以最小的执行成本换来最佳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面对着艰巨的执行难题,要想提高执行工作的效率,只靠个人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很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自己的支持。他说:“们领导多次到执行一线解决问题、解决执行难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特困当事人救助基金的设立……有了这么好的条件,我和同事们深受鼓舞,有信心攻克下一个又一个‘堡垒’”。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