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张玉华:用爱心和执著去擦亮法院的“窗口”

  发布时间:2007-03-12 11:24:37


    虽然被称作女儿,但她只能在下班时间去伺候病中的父亲,她无法也不愿影响到自己所挚爱的工作,所以一想到慈爱的父亲,她都忍不住落泪;

虽然被称作妻子,但她不能日日夜夜陪伴在身患绝症的丈夫身旁,所以一见到心心相通的丈夫,她都紧紧地拉住他的手,鼓励他战胜病魔;

虽然被称作母亲,但她没时间与女儿谈心,也没时间照顾女儿的生活,所以一见到女儿就有说不完的话;

虽然被称作庭长,连她算上全庭不过三个人,每天不是接待上门的当事人,就是去寻找当事人做一些诉前保全、诉前调解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她笑着说自己“闲不住”。她就是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的郑州市中牟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张玉华。

记者眼前的张玉华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女性,但她的目光中却透射出了法官的公正、热情。3月2日,在中牟县人民法院采访时,一提起张玉华的名字,有的法官流着眼泪说:“她太不容易了!她的每一个成绩的背后都有着巨大的付出!”有的当事人说:“张法官把我当成了她自己的亲人。”张玉华则说:“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单位,我只想要让法律的‘阳光’通过我们这个‘窗口’去温暖每一个当事人。”

      

                 擦亮“窗口”塑造法院形象

“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代表着法院形象。我和同事们要擦亮这个‘窗口’,树立起法院司法为民的良好形象。”2003年3月,张玉华经过竞争上岗,出任中牟县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后,这是她对同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在法律诉讼中,立案庭是法院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群众来访的第一个“窗口”,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法院的形象。张玉华以女性特有的柔情和法官坚韧的性格,耐心负责地接待每一位当事人。面对来访者,她总是一副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慰候,一腔热情面对,遇有老、弱、病、残者来法院咨询或立案的,她总是优先接待。

去年初,有一对70多岁的农民老夫妻含着眼泪找到她说:“儿女不孝,不管俺老两口的死活。俺是被自己亲生儿子赶出家门的,是走了几十里路才到法院的。听说告儿子也要交钱,俺没有钱,也不会写字,这官司能不能打?”她给老人倒上一杯热水说:“你放心,这官司能打!”她很快依照法律援助的有关规定,给老人办理了口头立案和诉讼费减免的手续。看到老人吃饭都没有一分钱,她自己掏钱为老人买来饭菜,然后送给他们100元钱说:“你们先回去吧!有什么情况,法院会通知你们的。”

“儿子为什么不养自己的父母?”送走老人后,张玉华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决定找被告谈谈,她给被告讲起了自己病中的父亲。说着说着,她落泪了,被告也落泪了。当时,张玉华的父亲患癌症躺在医院里,生活已不能自理……被告当场表示说:“张法官,你放心吧!我和妻子一定照顾好老人的晚年。”当老人的生活有了妥善安置后,他们主动撤诉了。老人逢人便说:“法院有个张法官,她可是个大好人啊。”

去年底,张玉华接待了一位怀里抱着小孩的20多岁的少妇。少妇一见着张玉华就哭了起来:“丈夫对我不是打就是骂,说我生了个女孩,不让我和孩子回家。”张玉华了解情况后,递给少妇100元钱说:“你先办理立案手续。这100元钱可预交诉讼费,剩下的给孩子买点奶粉。”张玉华当即通知少妇的丈夫来到法院,耐心地做他的工作。最后,小两口笑着回到了家。

谈起此事,张玉华的主管副院长袁雷由衷地说,对当事人来说,案件被受理后,就要按照法定程序,一步步往下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是许多当事人根本预想不到的。有些人为“争口气”而提起诉讼,到头来往往得不偿失,徒增诉累。对法院而言,近年来,各类诉讼案件数量大幅度增加,一些完全可以通过调解、说服等方式解决的问题,如果进入诉讼程序,不但增加了法官的工作量,而且容易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对一些赡养、婚姻家庭等案件,张玉华都要进行诉前调解。

                       细致入微化解矛盾纠纷

按照一般程序,立案庭的工作主要是审查诉讼材料的书写、诉讼请求、证据是否完备、立案审批表的填写、转庭室处理等。在张玉华看来,立案庭不但要把这些份内的工作干好,还要多从当事人的立场和利益着想,多做说服明理工作,争取“化纠纷于诉前”。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量的大大增加。在法院大楼里,从上班到下班,立案庭办公室总是人来人往,异常“热闹”,投诉的、咨询法律的、申冤诉苦的,络绎不绝。不论来什么人,是什么事情,张玉华都尽量给他们解答疑问,宣传相关法律,耐心说服教育,直到来人明白个中道理,满意而归。

    信访接待和申诉复查工作是立案庭的“头疼事”,既琐碎而又繁杂,而且政策性、业务性极强,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爱心和耐心,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打官司不容易,人也许一辈子不进一次法院,一次办不好,就有可能让当事人对法律丧失信心。如果这样的话,我心里有愧。”张玉华始终把化解矛盾、营造和谐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坚持严格执法与耐心讲法相结合,既严守程序,又充分尊重当事人诉权,既做好耐心的调解工作,又坚持依法审查立案,使所有进入法院的案件和信访都得到了及时和妥善处理。她倾听来访群众陈述时,做到了“三让”,即让人把话说完,让人把怒火发够,让人把烦恼诉尽;她对待来访群众做到了“三不”,即不说让其反感的“难听话”,不说使其情绪激动的“过头话”,不说令其厌恶的“官场话”。与此同时,她做到了“三快”,即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答复快,涉及诉讼的事项办理快,反映问题的来信回复快。

    今年初,张玉华刚到办公室,就听到门外有一群人在吵架。她上前一问,得知双方因一起交通事故的赔偿问题发生纠纷,双方都来了不少亲属,而且都怒气冲冲地说:“现在谁怕谁?大不了打一架!”受害方拿着交警队的事故责任认定书说:“如果法院不主持公道的话,我们就自行解决。”张玉华把当事双方叫到办公室,然后给他们端上一杯热茶,劝他们不要着急,有事慢慢讲。他们见法官态度如此和蔼,火气已消了一半,随后话匣子便打开了,各说各的理儿。等双方都说完了,张玉华就给他们讲法,讲理,讲自己的感受。讲着讲着,双方都表示同意调解,并当场达成调解协议。他们临走时激动地说:“要不是你张庭长,说不定我们会大打出手,出现意外。真是谢谢你!”

                          点点滴滴彰显法官风采

  “每天都不停地重复说话,怎么可能不累?一天下来,回到家根本不想讲话。” 张玉华有时心里也觉得烦。让当事人填一张申请执行书,往往也要重复说上二、三次;接待当事双方时,当事人开始情绪还比较稳定,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还有的对张玉华恶语漫骂,手指都要点到她的鼻子上,她也会觉得委屈……可想想自己是一名法官,她就耐心地和当事人解释,回答他们的问题。

“同事在一起工作,可能是一年两年,也许是更长时间。这是一种缘分,我们应该团结一致,相互支持,相互尊重,相互照顾。当事人找我们,因为他需要法律的帮助,我们作为法律工作者应该责无旁贷地履行法律赋予我们的职责。”张玉华经常与同事们谈这些话,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中,她每有一个新体会都要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

   张玉华的同事李学坤说:“张庭长经常说,打官司凭的不是钱,而是凭理、凭证据。要自觉抵制说情送礼等不正之风,不吃请,不受贿,不求当事人办事。”张玉华也有亲朋好友,有的当事人就找他们来做她的工作。每遇到这种情况,她的心情就很沉闷。为了堵住他们的嘴,避免“暗箱操作”、“人情案”、“关系案“等不良现象出现,她借助兄弟单位的经验,就当事人的起诉设制了《诉讼风险告知书》,就当事人的申请执行设制了《执行举证通知书》,在当事人来院办理立案手续时,分成不同情况送达“两书”,让当事人明明白白打官司,清清楚楚担风险。

“老百姓一旦打不起官司,很可能会走其他方式的‘解决’之路,甚至可能以极端的办法来处理纠纷,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在收取诉讼费上,一定要让当事人明明白白,不留疑问。”有一次,一个当事人为少交诉讼费,托熟人找到张玉华说情:“你少算一点,我少交一点,给个面子吧。”张玉华根据有关规定予以拒绝,熟人拂袖而去。而对一些农民工、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社会困难群体的司法需求,张玉华总是积极地为他们办理减缓免手续,有时还要自己掏钱为他们垫付诉讼费。

                       困难面前从不言苦

 一走出法院的大门,张玉华的心情就变得沉重起来,她真想找个地方痛痛快快地哭一场。2005年初,她的父亲被诊断为癌症,作为女儿,她想多陪陪老人,在其弥留之际尽尽孝心,但她下班来到医院后,大多时候父亲已睡着了,直到老人去世,她也没能好好地陪父亲几次。就在父亲弥留之际,她的丈夫也患上了癌症。她几乎被这两个噩耗击垮了。懂事的女儿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尽管遇到这样的痛苦,张玉华也默默地承受着,丝毫没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她没有向院领导请假照顾亲人,仍向原来一样充满激情地工作着,以致于领导和同事们不知道其家庭发生的一切。终于有一天,主管院长袁雷院听说了她爱人患病住院的情况,但袁雷不相信这是真的,就找她问情况。面容憔悴的她含着泪说:“家里的困难好克服,但庭里人手少,不要让其他同事知道,更不要让院长和其他院领导知道……”

提起这些情况,院长刘宏建动情地说:“在家庭遭遇不幸的情况下,张玉华同志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同事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对工作始终有一股热情,一股使不完的劲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为法官事业奉献着光和热……

    责编/小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