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让天平永驻心间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纪实

  发布时间:2006-12-12 09:32:00


    ———农村伤残妇女连菊云手摇轮椅4个多小时,专门进城为法院送锦旗。

    ———院长亲自带领法官赶往河北省石家庄市,回访案件当事人。

    ———法院工作报告朴实无华,连续3年在该区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全票通过。

    ……

    这,就是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工作的真实写照。

                             让天平熠熠生辉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镇大王庄村的村民连菊云含泪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3年秋,她冒雨回家的路上,双腿被本村1995年修建公路时栽种的一棵大杨树砸伤致残,她多次找村委会要求赔偿无果。在漫长的岁月里,她摸着没了知觉的下肢,望着一双年幼的子女,思前想后,欲哭无泪,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2005年3月,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送法下乡”到大王庄村。得知这一情况后,该院当即指派法官上门立案,免收诉讼费,依法判决村委会赔偿其各项损失19700元。判决生效后,执行法官10多次到镇政府、村委会和金融单位,费尽周折为其执行了全部赔偿款,并送到她家里。“法官们处处为俺着想,为俺老百姓主持公道,不愧对胸前佩戴的天平。”重新恢复了生活信心的连菊云不胜感慨。

    3年前,该法院出台40条便民措施,此后又特别做出20条硬性规定,在审判实践中彰显司法为民精神。

    该法院在全国法院系统较早建立诉导员制度,每天安排1名法官专司解答群众咨询,引导进院当事人到相关庭(室)和审判庭;全员挂牌上岗,落实首问负责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坚持节假日立案、上门立案和预约立案,立案大厅的大屏幕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诉讼风险提示、诉讼费标准和开庭公告,为告状求助群众提供纯净水和笔墨纸张等,给经济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减、免诉讼费36万余元。成立社会服务联络办公室,围绕党的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大局,深入企事业单位和乡村(社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经常登门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主动改进工作;到乡村就地开庭审案,想方设法减轻当事人讼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该院视察工作的最高人民法院溪晓明副院长曾连声称赞:“管城法院几年如一日,兴求真务实之风,创司法为民之举,精神难能可贵。”

                             让人大代表放心

    “迟到的公正不是公正。”案件久拖不结,历来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甚至被人大代表痛斥为“马拉松案”,案件当事人更是深恶痛绝。

    为督促法官公正高效审理案件,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严管重罚,建立了严密的审判监督体系,形成了立案庭、案件监评室、监察室齐抓共管格局。对办案超审限者,给予通报批评和严厉经济制裁,一律取消评先和晋职晋级资格。

    法官们自觉实践法院“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工作日加班加点,节假日主动办案,不分昼夜,奋勇争先。2005年高质量审结案件342件的民一庭女副庭长申茜,曾坐火车硬座20多个小时连夜赶赴湖南省怀化市依法采取先予执行措施,此后又搭乘扣押的大客车日夜兼程返回郑州;行政庭副庭长赵书香长期带病坚持在审判一线,在一次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后昏倒在地;柯冀军、武慧鑫、韩非、李伟,都是在结婚第二天就主动返回了工作岗位。看着法官们一个个玩命似的工作,一个个累倒在审判岗位,一个个以院为家争作奉献,吴景禹院长再也坐不住了,特意写了情真意切的《致全体法官亲属的一封公开信》,关爱下属之情跃然纸上。

                                让人民群众满意

    “要钱没有,要命一条”,不知什么时候成了拒不执行法院生效判决的“老赖”们的“名言”。“执行难,难于上青天”,不知多少申请执行人有过这样的感叹和无奈。

    “执行难”,不仅影响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更影响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直面现实,果断地向“执行难”宣战。执行局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全员集中食宿,不分节假日,闻风而动,昼夜出击。去年春节前夕一个寒冷的深夜,他们兵分六路,一举从热被窝里逮住5个“老赖”。该院在河南省法院系统第一家采取公告执行、悬赏举报,取得了可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自2004年5月23日夜在郑州市率先拉开“执行会战”序幕以来,接连展开大规模集中执行行动,以破竹之势,司法拘留136人,攻克积压多年的“骨头案”1620余件,执行工作终于步入良性循环。原本身强体壮的副院长兼执行局局长张新生等局领导,两年多来日夜操劳,没过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体重都减轻了10多公斤,以致一句戏言被同事们广为流传:“今天哪里去减肥?执行局!”

                                  让天平永不失衡

    “谁心中的天平倾斜,谁就不配做法官,这是高压线。”几年前,一名法官念及自己承办案件的一方当事人的律师曾是老上级,共同吃了顿饭,被院里发现后,立即调离了审判岗位,给予记大过处分。自这件事情发生后,法院再也无人敢碰这根“高压线”。

    要做到公平公正司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该院把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为此,该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

    以组织“八个一”活动为载体,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法官知荣辱、明是非、辨廉耻,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融入到审判实践当中,融入到每一个具体案件。

    围绕“如何维护公平正义”、“假如我是当事人”等主题,连年举办专题大讨论和演讲比赛。推行廉政保证金制度,选取反面教材定期编印《警示录》,每周给全体人员手机发送警示短信,督促法官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每天至少邀请5名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增加审判透明度,监督法官公正、高效、廉洁、文明司法。强力监督司法权力相对集中的岗位和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严防法官与律师或当事人之间形成权钱交易或其他不正当关系。把纪检监察监督与审判监督结合起来,围绕案件查问题、追责任,建立了“不敢为”的威慑机制。

    坚持以考促学,年年组织严格的岗位技能测试,对成绩不及格和位居末位者,扣罚目标考核奖,责令待岗培训,直至限期调离。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组织裁判文书评比、法官论文比赛和“法官实务论坛”,着力提升法官业务能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观摩庭审20余次,对法官驾驭庭审能力“评头论足”并打分。奖励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12名书记员和取得硕士学位的9名法官,激发全院上下学习业务的自觉性,提高公平司法能力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每年年底安排中层干部在全院大会上述职述廉,组织民主测评,对不称职票超过规定比例者,分别给予诫勉谈话等相应处理,以此增强中层干部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法官们始终把“天平”牢记于心,忠实践行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近两年审结案件上万件,实现了“无枉法裁判、无超审限、无错误案卷、无重大上访、无矛盾激化、无违法违纪”的“六无”目标。管城回族区人民法院也因此获得“全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和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荣立集体三等功。

    责编/小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