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当我又经过咱们审判法庭,看到那二十九阶台阶时,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有了一种奇怪的联想:那一层层的台阶就像一本本增厚的书,而这一本本书是我们中院的同志们每天正用一种精神叫奉献抒写的人民法官职业道德的诗篇.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诗篇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标点,我给这本书一个烫金的大写名字----法官,一个骄傲的职业!是的,法官,是正义和道德的化身,她需要忠诚,需要奉献,需要务实,需要勤奋,需要进取,需要勇气。这就不仅要求法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法律功底,而且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在肖扬院长提出“德化于自身、德化于本职、德化于社会”的今天,我们立案庭全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谱写着自己的篇章。走进立案庭,你会被一种蓬勃向上的工作热情所感动。冯健同志,常年负责信访接待任务,遇见上访户来,他总是一声好,一杯茶,让个座,对困难的当事人还经常为其买饭买车票;王培强同志,母亲病危住院,孩子刚出生,爱人下岗,他是工作家庭两头奔波,默默地承担着这一切;张永增同志收到到北京接访的紧急通知,来不及准备,连衣服和钱都没带足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李相钰同志车祸住院,腿刚能走就下乡驻村;范淑娟老师一个人在郑州,把对远方亲人的牵挂深深埋在心底,看她办公室里一面面的锦旗,就知道她付出了多少。这都是立体的有着热情和热血,有着温度的滚烫的诗篇。今天在这里,我想讲给大家其中发生在我身边的那称作平凡,不,是平常的一件事。
去年十月的一天下午,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大娘来到立案大厅交上诉费,她把五十块钱的缴费通知单递给王万才老师,又从贴身处摸出一个纸包,一层层地掀开摊在桌子上.我们都愣住了,那包里全是一个个硬币和一张张皱皱巴巴小额的纸币。“一块、两块、三块````````”大娘用她那枯瘦的手,颠过来倒过去地数着。王老师看不下去了:“大娘,快别数了,这钱哪,我替你交”说完他从自己身上拿出来五十元钱交到收费市。大娘告诉我们,这零零碎碎的钱是她每天推着小车卖冰棍攒起来的,为了省钱,她一大早从荥阳走路来到郑州。听着大娘的讲述,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幕情景:从荥阳到郑州的大街上,为了寻找一个被她称作“理”的东西,这位瘦弱的老人,孤独地一步一步地行走着```````这个故事不论结局如何,王老师那饱含着爱的五十元钱,都轻缓地抚慰大娘那被灼伤的记忆,从大娘喃喃的话里“咱法院老好”,我相信大娘的心中已刻下了一个信念,是对法院的信任。而这个信念的树立,也许就是因为我们的一句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眼神就足够了。王老师那五十元钱真的是太渺小,但它是一种慈祥、热诚、仁厚和爱的结晶,它是一种美呀,而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像王老师那样,把职业道德像根丝,编织在性格里,像小河,流淌在日常生活中,才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才能美丽自己的人生,才能把“法官”这个称呼,界定在“人民”之后,才能让“人民法官”这四个字熠熠生辉。
生活在这个集体中,我好像饮着泉水的小小根须,灵魂每天都在收获着。记得有天快下班时,我正忙着收拾,突然看到立案窗口前立着一根棍子,我走过去一看,窗口后面一个瘦弱的老人弓着九十多度的腰,拄着棍子,立在那里,如果那也能称作立的话。原来这是一位老红军,因与人发生纠纷,被打断腰椎,腰再也直不起来了。所以我和他说话时,始终没能看到他的面容,记得那天我认真热情地接待了他。临别时,他极力地把腰向上挺着,抬起了他那张因痛苦而扭曲的脸。突然,在那张脸上,我看到了眼泪,只有两滴,从那深深陷进去的干涸的眼眶中滚落,嘴张了张,却说不出一个字,只是努力地挤出一个笑来,那头旋即又无力地垂下。可这一瞬的微笑,让我震撼,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他用这样的笑来回报?那无声的笑啊,分明使我听到了一个声音,那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声音,那是一种对伟大的赞美,难道平凡和伟大之间是这样近的重叠?啊,看看我身边的每一个党员和同志们,他们在平凡岗位上每一个平凡的“作为”,不是织就了我们这个集体的伟大么?这不正体现一个人民法官的职业道德么?这也使我明白了,在中院这本立体的书里,你可能没有成为一个美丽的词,一个引人注目的句子,一个惊叹号,但你依然是这生命的立体诗篇的一个音节,一个停顿,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为我是这一部分而骄傲,我为我是中院的一员而骄傲,我为我是一名人民法官而骄傲。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