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瘦的面孔、戴着深度近视眼镜、不多的话语……这是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调研科科长魏磊给人的第一印象。但熟悉他的人说,脚步匆匆、早到晚归、以院为家、妙笔生花……才是对他真实的描述。
每天晚上,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里,最后熄灭的一盏灯总是魏磊办公室的。每个双休日,机关门卫总能看到魏磊的身影。他的生活曲线就是从办公室到家。谁能想到,他已连续三年没有休过假,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同事们为他做过一个统计:他平均每天在办公室的时间超过11个小时。
有人曾问过魏磊:“你为什么这样执著?”魏磊的回答很简单:“当法官是我小时候就有的梦想。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我只能用埋头苦干来形容我的心情。”
凭着对法官职业的敬仰之情和心中的那种挚爱,魏磊自从1995年大学毕业后步入法院的大门,无论是在民庭、刑庭等审判业务庭工作,还是在研究室这个综合业务室工作,他都要求自己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工作。在研究室工作的几年间,他积极发挥参谋和助手的作用,为法院党组和审委会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撰写的调研文章引起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关注。在这几年间,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研工作跻身全国法院先进行列,该院研究室连年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先进单位,还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研究室的同志们说:“这些荣誉的取得与魏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可是我们研究室里的大手笔呀!”魏磊本人也连续六年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并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树立了青年法官的良好形象。
在枯燥中享受“娱乐”
研究室的每一项工作都与文字有关,不少人认为,文字工作枯燥乏味,既费时又耗费精力。有一次,魏磊的大学同学得知他整天与文字打交道,就劝他:“还是做点具体业务好,你会很快成为业务能手的。研究室虽然是个综合业务部门,但往往会处于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通的局面。你应该去办案的第一线,多办几个精品案件。你看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我领你去开开眼界,娱乐娱乐。”魏磊笑着说:“我也经常‘娱乐’,不过‘娱乐’的内容就是写材料。你不知道,当我苦思冥想的疑难问题有了答案时,当我的建议被院党组采纳时,当我们的调研成果得到上级的关注时,你不知道我的心里有多高兴!比唱歌跳舞都兴奋!”
就因为魏磊的“娱乐”活动与众不同,他的亲戚朋友送给他一个“接线员”的称号。只要他不在家,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节假日,只要拨通他办公室的电话,就能听到电话的那一端传来他的声音。他的一个同窗好友笑着对他说:“你就像个接线员,一拨就通。”研究室主任刘淑丽说:“魏磊不在家,准在办公室‘候’着呢!”
有人对魏磊的工作方式不理解:“调研工作那么苦,你不图名不图利,到底为了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什么都不图,只想一心一意干好工作。”他一直认为,工作没有好劣,不同的只是分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是一份责任,不管干何种工作,共产党员都应代表一面旗帜。他经常引用梁启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鞭策自己:“最苦不是贫穷,不是失意,不是老,也不是死,而是身上背着的责任。”如果不能及时完成调研任务,不能写好文字材料,对他来说,就是对工作没有尽到责任,那才是真正的苦。
魏磊在一次会议上说:“人的一生很短,如果按平均寿命80岁计算,也不过区区3万天。再去掉前十几年非劳动时间,只有2万多天。岁月催人,时不我待,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党员都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工作,多作贡献。既然选择做法官,既然加入了共产党,就应当对得起这样的称号,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当先锋,做典范。否则,就是不尊重自己的选择,就是未尽到责任。”他觉得,能够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苦中也有乐。每当完成一篇文稿,圈上最后一个句号时,他会感到一阵轻松、愉快,如释重负,还伴随着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每当此时,他都会不自觉地拿出一根烟,不点火,干抽上两口,或者给同学打个电话,聊上几句。
在充电中“强身健体娱乐”
作为一名在调查研究战线工作的法官,光有热情和胆识是不够的,更需要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魏磊给自己的定位是:要有硬功夫、真本事,在不断的自我充电中提高自身素质。由于他在学校学的是《国际经济法》,对《刑法》学得不系统,他就每天早上6时半到单位背诵有关法律条文,晚上和节假日则深入研究刑法学理论。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他通读了20余本刑法学书籍。
“调研就是要走在法院的前沿,随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增强研究能力,他每天坚持剪报纸,把有关司法改革与探讨的文章收集起来,供以后工作中借鉴。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的30余篇理论文章,先后被国家核心法律报刊采用;他参与编写的《刑事疑难问题探究》、《司法精义》两本专业用书受到司法界的好评。
在日常工作中,细心的他发现现在民商法律资料虽然很多,但都不便于法官直接查阅和准确适用,如何编辑一本较为实用的民商法律工具书就成为他经常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利用近一年的业余时间,编写了100万字的《民商审判案件案由法律适用》和《民商审判程序法律适用》两本工具书,将每一类案件可能适用到的法律条款精选后抽出,为法官迅速查找和准确适用法律带来不少方便,填补了汇编书籍体例设计的一个空白。他用5个月时间编写的《庭审操作指南》一书,为法官开庭审理各类案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法官们高兴地说:“这本书规范了庭审的程序,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审案子。”
涉诉信访一度影响着人民法院的形象。为了从源头上认识和解决涉诉信访问题,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领导把这个调研任务交给了魏磊。他立即与立案庭协调,征求有关部门和办案人员的意见,到基层法院了解情况,与部分上访老户座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写出了1万多字的《涉诉信访调查报告》。这一专题调研报告受到最高人民法院调研组的表扬,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把此报告作为经验材料在全省法院立案工作会上印发。此后不久,他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涉诉上访案件进行深入调研,组织座谈会,向当地党委、政府、信访机构、司法机关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多次与上访户本人面谈,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紧接着,他又连续封闭拟稿,不分昼夜地赶写了内容翔实的调查报告,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涉诉上访中的典型问题,详细分析了这一现象的特点、成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上访老户专项治理工作机制提供了参考。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中和对该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并在全省印发和推广。
魏磊如痴如醉地投入到了调研工作中去,正常上班时间完不成任务,他就中午不休息,晚上连轴转,一天只吃两顿饭,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有一次,为了赶写一份审判业务汇报材料,他连续两晚上仅睡了四个小时,由于连续超强度劳动,他精疲力尽,竟不知不觉地坐在桌前睡着了。针对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法律文书签发权限的规定》、《案件评查标准》、《案件评查暂行规定》等7个规范性文件,得到法院党组的充分肯定。这些文件全面规范了郑州市法院审判工作,为实现科学的审判管理机制保障审判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编辑的警醒法官易涉职务犯罪的《警戒线》小册子,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表扬。
“当好参谋和助手,就要圆满完成院党组交办的各项任务。”前不久,法院领导把起草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的任务交给了魏磊,要求通过这项制度为审判工作提供直接指导和监督。他接受任务后,二话没说,就开始准备前期工作,组织召开全院各业务部门、审判长座谈会,不厌其烦地多次通过电话和互联网了解外地法院的做法,收集有关材料,多方征求意见,对审判长联席会议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充分论证,起草了《审判长联席会议工作规则》。法院审委会讨论时,认为其可操作性强,一致通过。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领导说:“这项制度的出台,不仅可以强化对审判长的监督,也为审判长互相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使庭长全面了解审判工作进度,及时处理审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而保证审判工作依法有序进行。魏磊对此功不可没。”
在愧疚中处理家事
平时,魏磊也很注意处理家庭和工作的关系,但他这种近乎玩命的工作方式,家人有时也不能完全接受。他女儿出生时,按照省里的新规定,他可以休一个月“产假”,以便照顾孩子和妻子。但当时,他正在准备一个研讨会的调研材料。妻子看他在医院里坐立不安的样子,知道他放心不下手中的工作,就十分委屈地说:“你人在这里,心却在办公室。你去上班吧,写完材料再过来。”那一刻,魏磊眼圈一热,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他觉得心里非常愧疚,有愧于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我觉得此时离开太不近人情了,但我的任务必须完成。”他跑到办公室里,把材料和稿纸拿到了医院,趁妻子和女儿熟睡后开始撰写材料,终于赶在第二天上班前如期把文稿递交到领导手里。
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和长期的高强度劳动,魏磊的腰椎和颈椎都出了毛病,近视度数也一路攀升,眼镜是一换再换,原本乌黑的头发也冒出了不少白发。妻子怕他的身体出问题,就给他办理了一张健身卡,督促他在休息时间去锻炼一下,但他根本没时间去,健身房的衣柜从来就没打开过。
前不久,与魏磊感情颇深的爷爷病危,老人临终前非常想念孙子。魏磊也非常想回老家看望爷爷,可当时正值年终调研工作考评之际,时间紧、任务重,考虑到多年来自己一直负责这项工作,其他人不熟悉,他毅然决定留下。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工作,核对资料,起草文稿,想尽快把工作做完再回老家看望爷爷。就在考评工作快要结束时,他的爷爷去世了。噩耗出来,他捂着脸呜呜地哭了起来。
责编/小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