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漫谈廉洁自律

  发布时间:2006-07-14 09:29:39


    《管子•八观》中有这样一段话:“货财行于国,则法令毁于官;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乡官毋法制,百姓群徒不从”。汉代醒宽在《盐铁论•疾贪》中日:“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又日:“俭者,先自俭之;让者,先自让也”。从上述警句中可以看出,廉洁自律,系为政为官之本。而廉洁自律从本质上就是劝告人们要清正廉明,因为自律是一个人心灵运行轨迹折射出来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灵魂,一个人能否做到廉洁自律,关键是自身职业素质和社会公德的修炼。  

何谓自律,自律是指人们对其行为的自觉自愿选择,是行为人遵守法律和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所能达到的能力和水平。而对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已有原则性的规定,它是指党员干部根据法律法规以及社会要求,通过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改造、自我调整、自我提高,从而选择正常的动机和目的,树立良好形象,达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目的。  

    从伦理学及道德观来看,廉洁自律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小德不修,大德焉存”。因此,儒家典籍《大学》、《中庸》,不仅把“修身”与“齐家”并提,而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来看待;“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修身首先要自律,自律的核心从灵魂深处自重、自省、自警、自制、自励。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难看出:廉洁自律,是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廉洁自律,是实现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廉洁自律,是使人成为人才的前提,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人物共有的精、气、神;廉洁自律,不是束缚封闭,而是修身正心,它使人不断改正缺点和错误,成为完善的操守正直的人;廉洁自律,是为人为官为政的根本,它要求做到慎微、慎欲、慎交、慎独、慎权,靠人格的力量和道德的典范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和尊敬。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大凡为人传颂者,无不都是廉洁自律的典范。古有孔子自廉作表率,并留下了“上恶贪则下耻争”的经典之句;范仲淹的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近有吉鸿昌将军的大仁大义气节,留下了 “当官即不许发财”的治吏佳句;今有毛泽东、邓小平的生活节俭、衣着朴素,从不奢华的领袖风范,留下了“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领导就是服务”和“我是人民的儿子”的纯朴美句。以上廉洁自律的座右铭无不成为历代清官廉吏的精神食粮,激发人们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清廉无私、自觉践行令世人称颂的生命轨迹。  

    自律是做人之本,也是立身之本,更是一种美德。郑培民这一典型之所以得到党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深深感动了中国人民,根本原因在于他身居领导岗位,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自律,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有一位盲人给他打电话,他每次都要等对方放下电话后自己才放电话;他的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关头,途中还嘱咐司机别闯红灯。郑培民逝世后,在他的几十本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扪心自省,以提高道德修养。他把廉洁自律放在做人做官之先,说明他自律的自觉和清醒。郑培民为官数十载,总在不断地反省自己,检点自己,慎于微,慎于隐,堪称廉洁自律的楷模。  

    胡锦涛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要求党员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湖北代表团参加会议。在这里,他得到一份“礼物”:一张20年前他在湖北一个公社食堂吃饭的收据复印件。上面写着:今收到胡锦涛同志饭费人民币0.20元,粮票0.30斤。2002年12月6日,刚刚担任党的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西柏坡考察,临走前,让工作人员去结算伙食费,西柏坡纪念馆也留下了一张发票。交费人:胡锦涛;项目:5日至6日餐费;总计:人民币30元。细微之处见精神,两张伙食票据,令人注目,发人深省。这就是我们总书记的一贯生活小节。这两张饭费票据也折射出一种廉洁自律精神,一种令人敬佩的高尚品格。  

    现代执政理念更是要求新时期的共产党人要“慎权、戒贪、律己、修德”,要树立透明、高效、求实、廉洁、文明的执政理念,做廉洁自律的典范。随着我国依法行政进程的加快,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已作为中央反腐倡廉措施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新的时期,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要做一个守得住清贫的人,一个经得住诱惑的人,一个熬得住艰苦的人,一个顶得住歪风的人,一个管得住小节的人,一个受得住委曲的人,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人。

    责编/小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