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营造催人奋进的氛围

——记巩义市人民法院的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06-06-15 11:51:38


    6月11日,中午,河南巩义市。参加由中国法官协会举办的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研讨会的100多名代表顶着酷暑,前往巩义市人民法院参观。

   人们还没下车,很远就看到十二个火红的大字高高地挂在巩义法院大楼的外墙上。“忠诚、公正、奉献;厚德、清廉、自律。”一名法官解说员说,“这是我们的院训,也是我们做法官的准则。”

   进入一楼大厅,左边墙上悬挂的是法官誓词,右边的电子屏上打出的是“法官每日一语”。每层的走廊随处可见富含司法理念、催人进取的格言、警句,党员办公桌上放的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警示牌,法官胸前佩戴的是印有姓名、照片、职务、政法干警四条禁令的胸卡……这座楼,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巩义法院的文化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有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培养高素质的法官

   “只有先做一个好人,然后才能做一名好法官。我们开展法院文化建设,就是要用一种理念教育大家,让他们上班做一名好法官,下班做一个好公民。”谈起法院文化建设,巩义法院院长周建峡说,首先要从人抓起。

   巩义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养育了诗圣杜甫、豫剧大师常香玉等一大批古今文化名人。

   而今的巩义,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其经济实力名列河南省各地市之首。巩义市法院也曾一度在“两庭”建设上跻身全国先进,他们服务经济发展的经验受到河南省高级法院的关注。然而,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使这家法院落了伍。2002年该院积存未执结案件近4000件。在全市行风评议中,巩义法院排名倒数第一。

   2002年10月,新一届法院领导班子上任。面对现状,党组一班人认为“政因才治,业以人兴”,要想改变被动局面,必须先抓队伍建设,要激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动力。几经研究,他们确定了“文化育人、文化建院、文化兴院”的工作思路。以此为切入点,抓班子、带队伍、创业绩,重树法院形象。

   2002年10月,周建峡调到巩义法院任院长。来到巩义法院之前,周建峡就对法院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研究。来到巩义之后,更坚定了他继续抓法院文化建设的决心。

   他们编写了《审判文化教育读本》,从政治、学习、审判、敬业、进取、作风、廉政、道德、修养、礼仪十个方面对法官提出具体的要求,并汇编成书,人手一册。在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时,要求大家认真研讨;政治处定期调阅学习笔记。为取得较好的效果,他们结合读本的内容,印发思考题、讨论题,要求写出对法院文化的认识,并定期组织法院文化论文评比,在中层干部中开展征文比赛……

   在加强《读本》学习的同时,巩义法院还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在办公楼外墙上悬挂院训,让每个人一走进大门,就想一想自己该怎样修身做人、如何办事;在审判大厅的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打出“法官每日一语”,用格言、警句开拓法官思维;在办公楼一楼悬挂法官誓词,提醒法官忠于职责,不忘使命;开办巩义法院网,展示法院文化建设的成果;创办《法苑》杂志,刊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法院文化建设中的经验;青年法官协会定期举办法官沙龙,研讨法院文化、审判文化等相关问题……

   法官在法院文化的熏陶中,职业道德、思想品德得到全面升华。民二庭副庭长王宏伟自走上审判岗位以来,把法官的责任看得高于一切,公正高效地审结了一起又一起案件,保持了个人办案超千起无一错案的记录。2004年3月,他接了一起买卖合同案件。一天,有位同学通知他到饭店参加同学聚会。入座后,才知被告企业的负责人也是他的同学,那同学借此名义约王宏伟吃饭,想请他在办案时予以照顾。王宏伟了解情况后,借去洗手间的机会悄悄把账结了。案件在经调解无效的情况下,王宏伟依法判决该厂败诉。同学都说他无情无义。事后,他找到那个败诉的同学说:“公正办案是法官的命根子,诚实信用是企业的命根子。法官不讲公正就不配穿这身制服,企业不讲诚信就不能长久发展。”

   这样的法官,在巩义法院有很多:一名妇女因感情纠葛,将婴儿遗弃在法院,立案庭庭长魏亚平为孩子买来奶粉、奶瓶等物品,精心呵护;一名江苏当事人在该院参加诉讼时,突发急病,生命垂危,民事审判法官自发捐款5000余元,送他到医院。青年法官张云鹏这样说,好的环境能激励人、成就人。处在这样一个文化环境中,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在催促着你,让你不断向前迈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造就优秀的群体

   “巩义市的综合实力是全国百强县(市)之一,河南省第一。我们巩义法院也要争创全国一流,争一流靠什么?靠人,靠人才。”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周建峡又开始考虑如何把巩义法院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人才培养是巩义法院文化建设的重头戏。用周建峡的话说就是:“我们给法官最大的福利就是教育培训。”院里出资10万元购置图书,建起了图书室,每季度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去年10月,该院举办了第一届法学理论研讨会,出版了优秀论文集。他们规定,凡是报名参加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至少给两个月假期用于学习,一律报销报名费用。他们还投资40万元与郑州大学联办研究生学位进修班,鼓励大家做学者型、专家型法官。截至目前,巩义法院45岁以下的法官全部是本科以上学历;38名研修班学员顺利结业,其中3人获得学位。更令周建峡兴奋的是,连续三年有11人通过司法考试,仅去年就通过5人,他们均已被巩义市人大任命为审判员,“这一来,没有增加编制,却等于新添了两个审判庭的有生力量,不存在法官人才断档的问题了。”

   通过考试、成了法官不等于万事大吉。今年年初,已有30多个调研课题分配给这些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官,限时形成书面文字,在每周五学习日时给全院人员讲授。去年通过司法考试的李向伟对此表示:“压力大呀!但我们是年轻人嘛,没压力多没劲呀!”该院还规定,包括各庭庭长在内,每位法官每年必须至少有1个案件要参与庭审观摩。届时,院审判委员会和违法审判审查委员会全体人员现场观摩并于庭审结束后进行点评,以进一步规范庭审操作。刚刚调任民一庭庭长的郑朝阳吐露心声:“初时,法官们都不适应。现在,随着驾驭庭审能力的提高,无论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到这里录制节目,还是河南省电视台相关频道进行现场直播,法官们都能做到从容自如。”

  为加强人才的培养,巩义法院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如:百日结案竞赛、庭审观摩评比、优秀裁判文书评比、微机操作技能评比等。每季度进行“好法官”评选,并借助媒体大力宣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让那些兢兢业业、踏实工作的人政治上得荣誉,经济上得实惠。

   全国劳模、河南省人大代表张洪恩对此充分肯定:“法官业务素质的提高,为秉公执法、准确办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一流的环境.   

   2005年,正在工作的李淑平突发疾病,昏迷不醒。送到医院后,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正在郑州开会的周建峡得知后,心急如焚,会议一结束,来不及吃饭就驱车赶回巩义市,向医生询问李淑平的病情。“大夫,你可要救救她呀!你们不用考虑钱的问题,只要能让她转危为安,花再大的代价都值!”周建峡红着眼圈对医生说,然后深深鞠了个躬。

   “在这个集体里,我感到很温暖,没有理由不做好工作。”法官刘晓红说。在这种工作氛围里,刘晓红创造出了一年审结360起案件的记录,平均一天审结一个案子。

   其实,巩义市法院的人都有类似的体会。谁过生日,院党组都要送上一束鲜花,道上一句祝福。谁家里有婚丧嫁娶事,院领导必定登门看望。每年为大家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发现病情及时调整工作岗位,“责令”休养治疗。

   “制度无情,管理有情,只要心中装着法官,法官一定会诚心诚意地干好工作。”周建峡说。在巩义法院,党组想得最多的是怎样给法官办好事、办实事,市里的有关政策法官享受到了没有。2003年,院党组为法官办了61件实事好事,2004年,办了38件,2005年,办了38件。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巩义法院没有解决一个法官的正副科待遇,2005年,该院党组与有关部门协调,找市领导汇报,市里一次解决了19名法官的正副科级职务。

   巩义法院党组一班人关心法官的生活,更注重改善他们的办公条件。2003年以来,他们先后投资150多万元购置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投资100多万元,更新办公车辆,确保办案安全;保证办案经费,杜绝了在外私拉“赞助”、借公济私现象的发生。

   “基层法庭过去吃饭没锅,办公缺桌,冬天炉子灭,夏天屋内屋外一样热。”这是对过去巩义法院基层法庭的真实写照。如今,他们投资100万元,对7个中心法庭进行了全面修缮,配备电脑、打印机等,优先更换配备法庭警车,装修审判法庭,装上空调,成立法官小餐厅。法庭的同志说:过去法庭像个收购站,现在像个小法院。装备齐了,设施新了,环境好了,不仅让法官找回了自信,也增加了法院的威严。

   党组关心法官,法官理解党组,一种无形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文化建设给巩义法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巩义法院先后荣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夺得巩义市“公仆杯”金杯;2003年,巩义被评为“郑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郑州市法院系统先进集体”;2004年,再次被评为“郑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单位”,还被河南省高级法院命名为“全省优秀人民法院”;2005年,该院荣立集体一等功,在郑州市法院系统年终工作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

    责编/小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