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马建克,河南省优秀法官。先后做过教师,担任过乡团委书记、乡长、镇党委书记、副检察长。2002年10月任河南省荥阳市人民法院院长以来,该院各项工作一年一个新台阶,6项工作跨入全省先进,2005年他本人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河南省优秀法官称号。
“我们不知道其他兄弟法院的情况,但我们法院的6项工作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仅2005年一年,我们法院就有16项工作和25名干警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这算不算新闻?你们能不能采访一下?”3月10日,记者接到了荥阳市人民法院一名法官打来的热线电话。
“我们法院最近提出了争创‘五最’法院的目标,就是便民措施最全、审判效果最好、涉诉上访最少、执结案件最快、学习气氛最浓。我觉得一个基层法院敢于提出这样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新闻。”
“院长马建克说,实现这个目标难度非常大,但必须要有信心!我们并不是要争什么荣誉,也不是象征性地提出一个宏伟的目标,而是让大家在思索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同时,认清法院当前面临的形势,把心思用在‘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上。”
接完电话,记者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五最法院”这4个字。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记者于3月16日走进了荥阳市人民法院。
“不到万不得已,老百姓是不会走进法院大门的”
“每到院长接待日,他就早早地来到信访接待室。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两个动作:每个信访当事人进来时,他总要起身握手,然后亲手倒上一杯热水;信访当事人走时,他还总要送出门口。我觉得他这样接待当事人太累,也太烦,为这,我还挨过一顿批呢!”立案庭法官刘剑讲述了挨批的一件事。
那是2003年5月的一天。当事人王某在向马建克反映问题时,一直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理由,陪同接访的刘剑忍不住说道:“不就是这些事吗?我们已经听明白了!后面还有两个人等着呢,你看看,现在已经是中午1点了,马院长还没有吃午饭呢!”马建克制止道:“凡是来访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让他把话说完。”
看着马建克一丝不苟的样子,刘剑只好悄悄地把在外面等候的另外两位当事人先劝走了。可马建克却在得知情况后发火了。
“我还是第一次受到马院长的批评。当时,他的脸色铁青,严厉地说,难道当事人不知道该吃午饭了吗?他们饿着肚子等待,就是想早点反映自己的情况,他们可能连顿午饭都舍不得吃。到法院上访的人有时就要个尊重,我们做做工作,他们消消气,有些矛盾也就化解了,你怎么能劝走他们呢?”回忆起被批评的一幕,刘剑至今还感觉有些委屈,“马院长见我委屈,就语重心长地说,你是立案庭的法官,是在法院的第一线工作。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又长期在基层工作,我知道,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老百姓是不会走进法院大门的。许多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进法院一次,如果就是这惟一一次与法律的接触,却得不到尊重,就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深深的伤痕。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都应受到同等的尊重。这样,就会增加一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的信心。”
“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从委屈到理解,到思索,都有不同的体会,促使我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对待一个上访的当事人。我非常感谢马院长那次对我的批评。”刘剑说,“如今,实行的信访首问制让全院干警对信访工作都不敢懈怠。近三年来,我们法院的信访案件逐年下降,未出现一起矛盾激化案件,连续三年被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信访先进单位。”
“事小不等于小事,因为它事关百姓生活”
让民一庭庭长马研辉感受最深的是马建克交办的一起案件。2005年7月下旬的一天上午,荥阳市某小区的两位业主程女士和陈女士哭着找到马建克说:“因水电费问题,我们与小区物业方发生了纠纷,他们强行断水断电,已经有一星期了。这么热的天,我们上有老,下有小,你说咋办?能不能起诉他们?”马建克听后,立即安排立案庭予以审查立案,并对民一庭庭长马研辉说:“业主的情况虽然值得我们去同情,但一个纠纷不是单方面引起的,要立即安排承办法官去了解情况,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了结此案,让原告吃上水。”
当天中午,马研辉就带领书记员顶着烈日向被告送达了法院传票和诉状,并苦口婆心地做被告的工作。被告方的负责人被感动了,他说:“你们院长也管这个小案子?只要原告认账,我们可以恢复供水供电。”马研辉找到原告说:“你们认为水电费有问题,可以提出来,双方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当日下午,当事人双方在调解书上签字时,原告激动地说:“没想到一天就解决问题了。”
案件了结后,马建克与马研辉谈心说:“事小不等于小事。这些事不能轻视,因为它事关百姓生活。法院依法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就会增加一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对社会的信心。对这类案件要尽可能地采取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需要耐心、责任心和技巧,一个再完美的判决都比不过一个最‘赖’的调解。”
“那天,马院长说得非常动情。他说,国家和法律,就用国徽和法官身上披着的法袍这两个庄严的表征,把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责任放在了法官肩上。”
“走到法院门口就想看看马院长”
荥阳市贾峪村的周相臣,在2004年因一起劳动报酬纠纷来到法院,当天正好是马建克接待来访群众。周相臣将纠纷情况向马建克倾诉后,马建克立即带领周相臣立案,并联系业务庭法官立即办理,使周相臣的劳动报酬纠纷很快解决。从此,周相臣逢人便说,我一个普通农民从来也没有想到会认识法院院长。每逢从法院门口过,周相臣都会到马建克的办公室与马建克拉家常。周相臣说:“每逢我走到法院门口,没啥事就是想看看马院长。”
去年6月,荥阳市王村镇两个村民组因土地纠纷起诉到法院,两个村民组村民争夺土地所有权,当时正是小麦收割季节,双方数百农民都去田地里争抢收割小麦,双方矛盾一触即发。马建克得知情况后,立即带领法官奔赴现场,平息了双方矛盾后,带领全院60多名法官顶着烈日,从上午到晚上用了近12个小时将 130 亩小麦收割完毕。后双方当事人对法官的精神所感动,该案判决后,双方当事人都主动服判息诉。
“每个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在院领导班子成员的分工上,马院长的提议是,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挑,对重复的分工进行讨论,然后由院党组投票确定。”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贵说,“当时,我们感到很新鲜。原来,班子成员分工一般都是由一把手提议后,党组研究确定。这种分工办法实施后,每个班子成员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副院长黄金波说:“为了避免分工分家的现象,马院长又提出了‘分工协作、责任共担’的思路,就是班子成员都有权过问院里的任何工作,如果出了问题,每个班子成员都要担责。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班子会上的畅所欲言,彼此之间没有隔阂,班子会变成了交心会、鼓劲会。如果有些小小的不愉快,马院长就会找我们谈心。我们的班子连年都被评为优秀班子。”
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万里说:“马院长的话不多,但每一句都很深刻。有一次,他发现个别干警有迟到现象,他没有对此提出批评,而是在第二天早上七点半站到了院门口,他说,他看看有没有迟到的现象。从此,全院干警再也没有迟到的现象,他也养成了每天早上在院门口‘迎接’干警上班的习惯。”
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马保欣说:“去年年底,马院长与班子成员分析后果断地提出,要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自我加压,争创‘五最法院’,即‘便民措施最全的法院’:从立案到执行,要最大限度地给当事人提供方便;‘审判效果最好的法院’:每一个案件都要做到公正裁判,达到最好的社会效果;‘涉诉上访最少的法院’:努力做到案结事了、罢诉息诉,实现‘零上访’的目标;‘执结案件最快的法院’:及时执结各种案件;‘学习气氛最浓的法院’:全面打造学习型法院,营造自我成才的氛围。”
“清白是法官必须坚守的职业和道德底线”
“知道马院长的人,都知道他很‘抠儿’,但我们又感到他很大方。”研究室主任李逊仙讲述了其中的缘由。
马建克上任不久,他与一位法官谈心时问:“你是业务骨干,为什么不读研究生呢?今后,对法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天不学习就有可能被淘汰。”这位法官说:“我们也想学习,但费用太高了。像我这样30岁出头的人,在工作、家庭上都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几万元的学费不是个小数字。”
马建克在班子会上说,法院要发展,必须有一流的队伍,而打造一流的队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有一个学习的氛围。院党组随即出台了一项制度,凡是通过自学、在职、脱产等形式取得学历证书的干警报销90%的学费,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报销100%的费用。
立案庭的刘剑就是第一个报销近2万元研究生学费的干警。刘剑说:“当时,全院都为之震惊。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因为院里每年都要为干警报销40多万元的学费。在这种氛围下,仅2005年,就有6名干警通过司法考试,20多名干警取得学历证书。”
一位不知名的年轻法官讲述了他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他第一次审结一个案件后,当事人主动送来2斤茶叶。正在犹豫之际,碰到了马建克。马建克说:“当事人的这种行为,对你们年轻人是一个挑战。这样的事情,一旦有了开头就收不住了,清白是法官必须坚守的职业和道德底线,也是一辈子需要学习的。”末了,马建克又把他叫回来叮嘱:“你叫当事人把茶叶拿回去,但要注意方法,态度要温和。”
“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
2003年,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荥阳法院克服困难,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完成审判管理信息化局域网建设和机关安全保卫电子监控、审判公开电子显示系统安装,实现了审判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2004年,该院多方筹措、积极争取资金支持60余万元,配置面包车14辆,充实到各业务庭,保证每一个法庭配备一台车辆。为法警队配置先进的押解警用车、应急性警用设备,彻底改变了办案无交通工具和必要警用设施落后的局面。
随着审判工作的发展和法院人员增加,法院办公用房紧张,硬件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审判工作的发展。针对这种现状,2005年马建克毅然拍板,“迁建新址,从改善工作环境抓起,促进法院各项工作再上新水平,资金再困难也要设法克服,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一方面要节约一切开支,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用于法院建设。”就这样在资金异常艰难的情况下,荥阳法院新址建设从立项、报批、勘探、施工、组织建材,每一步都倾注了马建克无数的心血和精力,他像呵护初生婴儿的成长一样时刻关怀着工程的每一个进度,一方面要赶工期,一方面要保证工程质量,数九寒天,他几乎每天都到工地视察,尤其是每层封顶浇筑,他必到现场,往往守到午夜12点以后,工人们休息时他才回院休息。提起马建克为新址建设的操劳,大家都不免感慨“新审判综合楼的每一块砖内可都包含着马院长的心血啊!”
目前荥阳法院新审判综合楼已完成12层整体框架建设,预计将于今年10月完工并交付使用。
责编/小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