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21例法医鉴定分析

  发布时间:2005-11-14 10:26:51


    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法医学检案实践中经常遇到,本文通过对我院法医室21例法医学鉴定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此类血肿的特点、形成机制、形成时间以及法医学鉴定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般资料]

    性别:本组案例中,男性19例,占90.5%,女性2例,占9.5%;男女比例9:1。

    年龄: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20~29岁1例,30~39岁2例,40~49岁5例,50~59岁10例,60~69岁3例。

    受伤到确定诊断的时间:伤后3周以内者2例,伤后一个月以内者5例,2个月以内者10例,伤后3个月到半年者4例。

    致伤物:钝器14例,占66.7%,其中拳击5例,砖石3例,摔伤3例,棍棒2例,其他1例。锐器2例,占9.5%;交通事故致伤5例,23.8%。

    伴随损伤:8例有头皮血肿,5例有头皮裂创,2例伴有脑挫伤,6例为单纯的硬膜下血肿。

    临床表现:伤后出现渐进性头痛、头晕者13例,恶心、呕吐者5例,出现智力精神症状者1例,意识障碍者3例,头部轻度不适者2例,无任何不适者3例。体征方面偏瘫者3例,眼底水肿者3例,无体征者11例。

    确认手段:除5例为尸体解剖证实外,其余均通过CT、MRI等影响学检查确诊。

损伤后果:5例死亡,10例通过手术或者保守治疗后无任何后遗功能障碍,其余6例致残。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有完整包膜的血肿,由于它不是受伤后很快发生,而是多在伤后3周以上甚至更长时间才出现,因此称之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从本组资料来看,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且多是于头部受到轻微的外伤后,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由于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这就导致了蛛网膜下腔的扩大,从而使大脑皮质连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相对延长并充盈,加上血管的硬化,增加了血管的易损性。当头部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前后或后前方向运动时,因脑与颅骨之间发生于速度不同的相对运动,使进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被撕破,从而血液在硬膜下聚集形成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成时间多在3周以上,本例中,血肿多形成于1-2个月之间。通过尸检见到此类血肿的表面都有一层机化的纤维膜包裹,分析血肿的形成是由于硬膜下出血后很快被纤维膜包裹,由于小血管反复出血进入血肿,或者由于血肿液化后,其内含有较浓蛋白成分,其包膜具有半透膜性质,能不断吸收周围组织水分进入血肿。正因为如此,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出现较晚,且进行缓慢。

    本组案例中,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个别仅有轻微外伤史,或者外伤史已记不清,在伤后较长时间内无症状,或仅有头痛、头晕等头部不适表现,开始伤者并不在意,之后随着血肿的逐渐增大,血肿的容积超过颅腔及其内容物的缓冲和代偿作用,或者血肿突然破裂,迅速压迫脑组织或引起脑组织与蛛网膜、硬脑膜粘连致使蛛网膜腔闭塞,导致症状的突然加重,或者突然出现偏瘫、晕倒等后而被发现。由于此类血肿症状与体征上的隐蔽性和非典型性,加上其发生时间上的迁延性,因此,在法医学鉴定中常常引起争议,如何认定血肿形成与外伤的关系,是鉴定中的焦点和难点。

    通过对本组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实践,笔者认为,对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案例进行鉴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详细地询问和了解外伤史及病程进展情况。被鉴定人的受伤情况、伤前的健康状况及伤后的症状、体征等情况对于确定外伤与血肿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进行全面详尽的体格检查。应认真、细致地检查头部有无尚未消失的伤痕如头皮裂伤形成的疤痕、头皮血肿尚未完全吸收遗留的头皮肿块等,然后进行系统的神经学检查。CT及MRI等影响学检查对血肿的认定十分具有价值,CT主要表现为脑表面新月形、半月形低密度区,也可以是等密度、高密度或混合低密度区,脑室的位置发生变化,中线移位等。MRI可以表现为T1和T2加权图像上均有高信号强度,也可以表现为T1加权信号低,但高于脑脊液的信号强度,T2加权图像为高信号强度。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双侧等密度血肿,与周围组织无明显边缘,中线移位不明显,仅表现为脑室对称性轻度受压变小的案例,容易被漏诊或误诊,这就要求除了结合多种检查手段外,法医工作者要亲自认真阅片,必要时求助于影响学专家明确诊断。(三)综合分析,正确判断伤病关系,找出血肿形成的真正原因。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单纯由外伤引起,也可以单纯由疾病引起,还可以是疾病、外伤共同作用引起,另外,除此外伤外还可能是多次受伤等等,正因为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原因如此复杂,因此,鉴定时应系统全面地分析伤与病在结果中所起的作用,做到既不夸大疾病的作用,也不夸大外伤的作用。(四)对于外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损伤程度评定,笔者同意陈佩璋主编的《人体重伤鉴定标准释义》中关于血肿的定量标准,鉴定中根据原始损伤和最终结果,如果临床症状轻微,经过保守治疗恢复良好的,评定为轻伤,若伴有脑压迫症状,评定为重伤,如果遗留有功能障碍的,参照有关评残标准进行伤残等级评定。对于伤病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参照标准评定后,应注明外伤的参与度,明确外伤在结果发生中的作用大小。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