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浅析青少年抢劫犯罪的主要特点及预防措施

  发布时间:2003-09-15 17:40:05


    二00三年元至六月份,据我市某基层法院司法统计,共受理涉少刑事案件92件175人,其中抢劫案件41件75人,青少年抢劫案件占其全部案件的44%,涉案少年占全部人数的42%。于去年同时期相比,青少年抢劫案件上升242%,人员上升78.6%,抢劫犯罪已居各类犯罪之首,涉案人数激增。分析青少年抢劫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团伙性。涉案少年大多在14—18岁中间,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心理基础较薄弱,缺乏作案经验,对犯罪心理压力大。同时实施犯罪行为时,常遇被害人反抗,总觉得个人势单力薄,故涉案少年常纠集几人去实施抢劫,这样即能使部署周密,又能在力量上足以抵制被害人的反抗,因此青少年抢劫作案团伙性表现明显。

    二. 作案地点以学校为核心,辐射周围。少年抢劫案件80%发生在学校周围,这一数字一方面与某市公安机关上半年开展的清理校园周边环境活动有关,另一方面涉案少年或者为学校学生,或者曾系该校学生,清楚学校上学、放学,学生交费时间,熟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个人零花钱情况,同时将作案目标定位于中、小学生,所遇反抗微弱,外来干扰小,容易得逞。

    三. 作案方式程式化。纵观这41起案件,涉案少年一般先将被害人拉至偏僻处,直接搜被害人口袋或采用语言吓唬,诸如“拿点钱给我花花,要不揍你”等类语言。如果被害人顺从交出则抢劫过程结束,如若被害人拿钱迟缓,少年抢劫者则采用下一步,即或踢被害人一两脚或扇耳光等手段威胁被害人交出财物。如若以上步骤未能使少年抢劫者得逞,则采用群殴方式或以手、脚、凶器将被害人殴打至轻伤、重伤,但采用此手段的犯罪比率很低。

    四.连续性、传导性。涉案少年结成团伙者,均来往频繁,经常纠集,在初次作案得逞之后,侥幸心理占据上风,贪欲迅速膨胀,抢劫学生钱财则视为家常便饭不以为然。同时由于青少年有强烈的模仿性,而其自身辨别是非能力薄弱,耳濡目染他人抢劫方式及此后的吃喝享受,从而造成心理扭曲,以致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五. 抢劫钱财金额少,实物价值不高。就某市上半年涉少案件中抢劫钱财金额大多在10—50元,100元以上者很少。其中一涉案少年抢劫5.5元和一副手套,“钱少不犯法”的心理纵容自己去犯罪。还有一少年强行脱去他人身上一件外套,获得满足的仅是恃强凌弱、好胜霸气的心理。

    六. 涉案少年文化素质不高,受教育程度低下,法制观念薄弱,其中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者居多。这一方面有九年义务教育执行上的缺失,另外,问题少年厌学情绪强烈,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家长训斥,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以致自暴自弃,与同病相怜人同流合污,在外闲逛游荡,以大欺小,在团伙相互刺激中反复犯罪。

    七. 单亲家庭子女占涉案少年比率高。对涉案少年分析,生活在单亲家庭者居多,尤其以父母离异者为最明显。家庭的破裂,爱与关怀的缺少,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离异,少年常出现品行、思想障碍等问题,憎恨父母与社会,孤独中变得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思想上的波动无人抚慰,经济上的拮据少人关心,学习的退步听之任之,此类少年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可能性远远大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

    青少年犯罪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总是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等,对于不成熟、可塑性强的青少年而言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涉案少年抢劫犯罪中表现的特点,笔者建议采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方式从以下三方面予以积极预防:

    一. 营造社会“防护林”。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社会有义务有责任为青少年营造适合其健康成长的环境,严格管理娱乐场所,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其健康成长创造法律条件。其次,针对青少年抢劫案件上升的趋势,社会各方面都要重视起来,继续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在学生上学、放学及交费时间段内,公安部门与学校、保安公司联手维护校园周边治安状况,重点打击抢劫团伙的主犯、教唆者,切断传染源。再者,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实施帮助、教育、挽救措施,成立帮教小组,送入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教育挽救工作。

    二. 营造校园“防护网”。针对涉少抢劫案件多发在学校周围,以及多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学校首先要加强各种防护措施,加大学生自我保护教育,保证校园安定与学生安全。其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让犯错的少年醒悟,给其他的孩子警示,避免再有少年走向犯罪的深渊。开展心理法律咨询,尤其对单亲家庭子女更应关注思想的波动。第三,有些学校对问题少年采取劝退、开除的办法,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将其推向社会,任其随波逐流,导致辍学者无所事事中走向犯罪。针对涉案少年辍学者居多的特点,学校应扶优帮差,对学生一视同仁,对那些问题少年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漠然对待,听之任之。

    三. 营造家庭“防护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窗口,遏制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家长不仅供养孩子的吃与穿,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思想上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其次,针对单亲家庭的子女,父或母更应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正确看待客观事实,帮助孩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走出父母离异的阴影,健康正常地生活在社会、学校、家庭中,避免家庭裂痕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