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工作并快乐着

先进党员事迹材料——魏磊

  发布时间:2005-04-06 14:50:57



    弹指一挥,从95年大学毕业,我已经在法院工作了十年。十年中,我先后在档案室、民庭、刑庭和研究室工作、学习,无论在哪一个部门,我都要求自己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活。因为,当法官、做青天是我小时就有的梦想。“十年寒窗为党业,磨就铁肩担道义”,多年梦想终于成真,我没有理由不加倍珍惜。所以,刚进法院时,我就暗暗地立下誓言:埋头苦干,倾心奉献!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尽力了!

    一、立足本职 默默奉献

    多年来,我坚持早到晚归,从不迟到早退,也没有休过公休假。双休日如无特殊情况,我都在单位加班。前几年,我在外租房,住处没有电话,但同学在双休日总能找到我,因为,我就在办公室。一个同学还为此跟我开玩笑,说我像是接线员。现在,我的生活轨迹仍然很单一,基本是从单位到家两点一线。而且在单位的时间比在家里多,平均每天在办公室超过十一个小时。03年,我女儿出生,恰巧赶上省里规定丈夫可以休一个月产假。但当时,我正在准备一个研讨会材料,很急的一个材料。说实话,我真有点为难,活没干完,心里老觉得有事,不踏实。后来,爱人看我在医院里坐立不安,心不在焉的样子,就说你走吧,干脆干完活再过来。我虽然感到不好意思,但还是去了单位,利用晚上赶写材料。至于平时小孩体检、看病,大多都是亲戚带着去。妻子虽然理解,虽然已经习惯了我的加班,但时间长了也有怨言。一次我又告诉她晚上要加班时,她说,“你总有干不完的事,以后不加班时说一声就行了,加班就不用说了”。我听了,觉得很内疚,自己的确是为家庭做的太少了。但没办法,有任务等着呢。而且,我就是这样一个人,心里存不下活,不管什么任务,都毫不拖延,力争在第一时间内完成。对于材料,我给自己规定了严格的期限:小材料不过夜,大材料不超过3天。如果活干不完,我睡觉都不香,有好几次,爱人发现我睡觉后老是用手在空中乱画,问我是否有毛病,其实,我哪里有病,我是在不自觉地写东西。

    这一点,我毫不夸张,如果工作没有完成,我会很不安,脑子里出现的老是材料,也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去年年底,我93岁的爷爷病危,临终多次念叨我,老家一天几次打电话。我非常想回老家一趟,与爷爷见上最后一面。我是长孙,父亲去世早,家里有很多事要和我商量。可当时正值年终调研工作考评,既要考评本院和基层法院,又要应对省院对我院的考评,时间紧,任务重,而这项工作自己多年来一直负责,其他人不熟悉,这又关系到院里的荣誉问题,经过思想斗争,我毅然决定留下来,准备一考评完就回老家,这样能够公私两不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工作,审查资料,起草文稿。就在考评工作快要结束时,老家打来电话说爷爷已经去世。听到噩耗,我十分悲痛,当时就泪流满面,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从中走出来。也许,一般人很难理解我对爷爷的特殊情感。爷爷是一个慈善、热情的老人,从我上小学就对我寄予厚望,为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盼望我能出人头地,改变家里贫穷受欺的境况。我上大学期间,80多岁的老人为了支持我的学业,省吃俭用,东藏西放,每个学期为我攒下100元钱,等我放假时偷偷交给我。这次爷爷病重,于情于理我都应回家探望。不回家就是没良心,村里人都会捣我的脊梁骨。但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做党员就应当舍小家,顾大家,就意味着更多地牺牲和奉献。党的事业高于一切。我一定会按照爷爷的嘱托,好好给公家做事,做个好公家人。

    二、工作热忱 任劳任怨

    研究室工作枯燥乏味,必须能坐下来,钻进去,能吃苦,敢攻坚。在研究室六年中,我对此有深切地体会。03年,省法院抽调我参加最高法院的重点调研课题《关于我国法院设置体制改革》的调研,我分工拟稿。那时孩子刚出生不久,自己身体也不适,加之“非典”刚过,人心惶惶,有人劝我推掉算了。但我觉得既然领导派我去,那就是对我的信任,怎能说不去就不去呢。做党员平时要能看出来,这个时侯就得站出来。于是我说服家人,按时到课题组报道。为把这个课题做好,我和其他课题组成员一道,不畏“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迅速行动,认真调研,扎实工作,虚心听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两次集中讨论提纲,三次封闭拟稿,召开十余次座谈会,对文稿进行了无数次修改。期间,先后到很多单位实地考察调研,收集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调研中,我不推不等,积极主动,与其他同志精诚协作,经过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三万字的调研报告,为我国法院设置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改革思路,也为顺利完成最高法院的调研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省法院为此专门来函鼓励。

    这样的调研活动我在本院参加得更多,而且,要干就干好,争取使每一次调研都能转化为社会成果,为领导决策和审判工作服务。04年年初,我受命对全市法院的涉诉信访情况进行调研,这也是一个重点调研课题,上下对此都十分关注。我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干不好,是不能轻易交差的。可是工作不应当计较得失,更不能瞻前顾后。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并立即向立案庭汇报,征求有关部门和同志们的意见,到基层法院了解情况,与部分上访老户座谈,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最后形成了一万多字的《郑州中院涉诉信访调查报告》。上级法院对这一专题调研报告给予了肯定,并把该报告作为经验材料在全省法院立案工作会议上印发。此后不久,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涉诉上访案件,如苗凤英上访案,引起了院领导甚至省、市领导的特别关注,要求组成课题组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调研,院里派我配合立案庭的赵洪印、侯云两名同志一起调研。我当时正忙于起草另一份调查报告,正苦于不能及时脱稿,但我接到任务后不讲条件、不问价钱,立即开展工作,利用双休日前往登封调查,和另两位同志一起赶写了内容详实的《苗凤英现象调查报告》,详细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及个人原因,为进一步完善上访老户专项治理工作机制提供了参考。省法院副院长李中和对该报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在全省印发、推广。

    调研,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写材料。这几年,我已经记不清写了多少材料。03年,为了吸取教训,警戒法官公正司法,远离犯罪,我经过对刑法的认真研究,对大量职务犯罪案例的深入思考,负责编辑了《警戒线》小册子,将法官易涉职务犯罪及可能的行为表现一一列出,印发全市两级法院2000多名干警,警钟长鸣。这个创意受到了李道民院长的首肯。外地不少法院也来电索要。04年,为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我院开展“司法公正树形象”活动以来采取的各种举措,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获得社会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拟写了“心系群众、司法为民”的汇报材料。为把材料写得更有份量,充分展示法院的真实工作,我把这个材料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收集资料,多方征求意见,和研究室领导反复推敲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先后七易其稿。这份经验材料先后引起了省市领导的关注,并被市委政法委《政法工作通讯》全文刊发,要求各政法机关学习,省委政研室还到我院进行了专项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了省政法委书记张世军的批示,并进行转发。宣传了我院的工作,树立了全市法院的司法权威和公正执法的良好形象。

    此外,为加强我院制度建设,为审判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前几年,我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写了《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审判长管理监督办法》等规范性工作意见。拟写了《巩义法院审判文化建设调查》、《二七法院工作调查》等。为保证审判长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同时使庭长全面了解审判工作进度,及时处理审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去年,领导又把起草审判长联席会议制度的任务交给了我。我二话不说,就开始了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召开有关业务部门座谈会,不厌其烦地多次通过电话和互联网了解外地法院的做法,收集有关材料,多方征求意见,对审判长联席会议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充分论证,最后形成了《审判长联席会议可行性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审判长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在审委会上一致讨论通过。

在做上述工作的同时,我还承担着研究室大量的日常工作:编发《调查研究》;组织研讨会和各级调研成果评比,拟写宣判会布告和其他文秘材料;对各项法律草案提出修改意见;协助业务庭进行涉外送达,完成省法院交办的其他专项和临时调研任务。虽然工作重,压力大,但我不怕苦,不说累,一项项安排,一件件落实。

    党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最近,我院根据市委安排在全院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被抽调到活动办公室工作。这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它包含着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同时也意味着在以后半年时间里,每天都要出材料,每天都要加班加点。不仅自己要带头学,还要为各支部学习教育做好服务。我没有进行任何推辞,从1月25日办公室成立当天下午,我就开始投入了工作。在短短三天时间里,我不分昼夜,赶写出两个实施方案、两个学习计划、一个通知,直到大年三十,我还在往市委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文件。春节过后第一天,就又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与此同时,我还马不停蹄地为支部购买学习教育读本,准备各类学习教育材料,挑选播放录像带,制定各周各阶段的具体活动安排。此外,还要装订、分发各种学习教育材料,虽说是手脚并用,但仍嫌手脚不够用。这几天,第一阶段的学习培训已近入尾声,很快要进行转段,市里的文件更是集中,这些文件,我都一个一个的转发和贯彻,有时一晚上要出三四个,还要连夜装订,保证第二天一上班能及时下发放各支部。

    有人对我的工作方式不理解,说调研那么苦,你这样干图啥。“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我什么都不图,我只是干工作。我一直认为,工作没有好劣,不同的只是分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是一份责任,不管干何种工作,党员都应代表一面旗帜。梁启超先生说过,最苦不是贫穷,不是失意,不是老,也不是死,而是身上背着的责任。如果材料不能出手,文稿不能达意,就是对工作没有尽到责任,那才是真正的苦。人的一生很短,如果按平均寿命80岁计算,也不过区区3万天。再去掉前10几年非劳动时间,只有2万多天。岁月催人,时不我待,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党员都应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工作,多做贡献,一旦心有余力不足,徒能空留遗憾。我既然选择做法官,既然选择做党员,就应当对得起这个称号,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当先锋,做典范。否则,就是不尊重自己的选择,就是未尽到责任,那才是真正的苦。更何况,能够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苦中也会有乐。每当完成一篇文稿,圈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会感到一阵轻松、愉快,如释重负,还伴随着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每当此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拿出一根烟,不点着,干抽上两口,或者给同学打个电话,喝上二两,虽没有茅台、五粮液,但二锅头就行,同样能带来美妙的感觉。特别是,如果理论文章能够发表,调研报告能够转化为社会成果,这种成就感就会更强烈。再加上,有牛玉儒的等英雄事迹的经常震撼,有宋鱼水等人的率先垂范,自己的这点辛苦其实根本不值一提。我要继续向他们学习,勇敢面对各种的考验。在困难和关键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

    记得我刚到刑二庭不久,庭里派我和宋老师到山东单县的一个农村去查一起案子,事情办完后天已擦黑,当地镇上又没有旅馆,我们只好搭一个老乡的板车赶往县城。由于连夜赶路比较疲倦,所以我们草草吃完饭就睡了,凌晨二点时突然被一阵刺鼻的烟味和喧闹声惊醒了。我们连忙爬起来拉亮灯,只见屋内到处弥漫着烟雾,而且烟雾仍连绵不断地从门外扑进来。我们立即意识到发生了火灾。走楼梯肯定不行了,必须得想办法尽快撤离。紧急时刻,已经来不及多想,也来不及收拾东西。我第一感觉是一定要把案卷带出去,因为这是国家秘密,它涉及到一个人的自由甚至生命,这次,我们来调查,就是核实被告的犯罪事实是否成立。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对被告负责,而案卷对他的定罪和量刑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把卷宗安全带走。但是越是着急手眼就越不听使唤,在烟雾中就是找不到卷宗在哪。这时,烟越来越浓,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楼下一片混乱,哭喊声、尖叫声和刺耳的警笛声响成一团。我到处乱摸,终于抓过了公文包,迅速抱起,打开窗户,从二楼跳了下去。连外衣、眼镜和其他随身物品都没来得及拿。当天晚上,我们住的小旅馆拉出来四具尸体。农村的冬天在夜里格外寒冷,我们站在大街上瑟瑟发抖,可再也无一丝睡意。我紧紧抱着卷宗,心却热乎乎的,我保住了的案卷,经受住了这次考验。

    三、刻苦学习 永葆先进

    作为一名法官,一名要经常和文字打交道的法官,光有热情和胆量是不够的,还要有硬功夫、真本事,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学习,时刻不忘为自己充电。由于在学校学的是国际经济法,刑法学的不系统,所以初到刑二庭时,为了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我每天早上6点半到单位背诵刑法和刑诉法条文,晚上和节假日则深入研究刑法学理论。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我读了20余本刑法学书籍,其中被称为刑法学泰斗的马克昌教授编著的《犯罪通论》和《刑罚通论》我研读了两遍。

    99年,到研究室后,工作性质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我又一次面临知识的转换和更新。为了迅速进入角色,我对《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等法学杂志的每一篇理论文章,都认真研读。中央和省市委的重要文件,主要党报的社论,以及上级法院领导的讲话也都是我必学的内容。其中对写材料有帮助的,我都认真收集,以备参考。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更好地促进调研工作,我在业余时间撰写了数十篇理论文章,先后在《法律适用》、《人民法院报》、《民主与法制》等国家核心报刊上发表。参与编写了《刑事疑难问题探究》、《司法精义》两本书。前一段,我发现现有的民商法律汇编虽然很多,浩如烟海,但大都是以法律的位阶和颁布的时间为体例编排,没有与具体案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是若干孤立的法律的罗列和堆集。同时,由于每一类案件所适用的法律规范可能散布在多部法律法规内,在遇到具体案件尤其是民事案件时,需要查阅多部法律汇编,需要遍查相关法律的全部内容,而案件最终可能只适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条款,这无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查阅的准确度和效率,不符合法律汇编“方便快捷查阅”的基本功能。法官们渴望能有一本“一线通”式的智能型法律汇编,快捷地检索和查阅到所需法律条款。因此,如何编辑一本较为实用的民商法律工具书就成为我两年来经常思考的问题。后来,我在杨院长的指导和帮助下,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利用晚上和节假日查找了数以万计的法律条文,参考了大量书籍,用将近一年的业余时间,编写了近100万字的《民商审判案件案由法律适用》和《民商审判程序法律适用》两本工具书,将每一类案件可能适用到的法律条款精选后抽出,为法官迅速查找和准确适用法律带来不少方便,填补了汇编书籍体例设计的一个空白。

    长期的学习积累,为我应对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社会上组织的一些活动,只要能抽出身,只要能够为法院争光,我就会积极参加,全力以赴,努力取得好成绩。在郑州市举办第一届市直机关运动会时,中院决定参加4×100米接力赛,在高手如林、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我和庞景波、常城、王东三名同志不畏困难,刻苦训练,顽强拚搏,一举夺得第三名的好成绩。97年,郑州市政法委和郑州市电视台联合举办全市政法机关刑诉法知识竞赛,我和余剑锋及基层法院的一名同志封闭10天,熟背法条,苦练抢答器,并对场上可能提到的问题认真筛选,一一模拟,最后,我作为主答,从容上阵,一举夺得团体冠军,为法院争得了荣誉。

    由于长期的伏案工作,长期的高强度劳动,我的腰椎和颈椎都出了毛病,近视度数从毕业时的300度已升到650度,眼镜是一换再换,头上也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了不少白发,我正式从原来研究室身体素质最好的岗位上光荣下岗。为了改善身体状况,为工作储备更多地资本,前一段,我办了健身卡,准备双休日去锻炼一下,但根本没时间去,周六周日都在院里加班。我在健身房的柜子就没打开过,连健身房的老板都觉得我钱交得亏。

    研究室虽然工作辛苦,但我在研究室一干多年,无怨无悔,甘心情愿。从小魏混到魏老师,我已经算是研究室的老人了,但我从没以老同志自居,而是仍然事事争先,样样冲前,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主动为领导解难分忧,积极帮助其他年轻同志,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他们,为研究室营造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整体氛围发挥骨干和领头羊作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03年我院调研工作获得全国法院先进,研究室连年被评为省法院先进单位,今年还荣立集体二等功。我本人也连续六年被省法院评为调研工作先进和本院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以及市政法工作先进工作者、政法委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并荣立三等功两次。

    虽然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决不会沾沾自喜或聊以自慰,因为,一方面,这些都是领导和同志们,特别是家庭倾力支持和无私帮助的结果,有些还是与其他同志联合而作;另一方面,与党员的先进性要求,与宋鱼水等先进楷模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好在我还有时间,有时间学习他们,追赶他们,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同志们,放眼未来,激情跨越春天,郑州的法官正走向全国,中国的法官正走向世界。我愿与大家一道,在新一届院党组坚强有力地领导下,把个人追求与党和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保持党员先进性,处处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满怀豪情,热忱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青春和热血。

    责编/小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