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庭故事丨褶皱里的春天

发布时间:2025-07-21 15:05:38




泛黄的欠条在老李粗糙的指尖反复摩挲,褶皱里藏着三年沉甸甸的等待。这张写着血汗数字的纸片,曾无数次在深夜被他拿起又放下。今天,它终于平展展地摊开在中牟县人民法院刘集人民法庭的调解桌上。

“这一张纸是我心里头的疙瘩,拿得起却放不下”老李说道,旁边坐着与他同样期盼的5位工友。三年来的艰难讨薪路,终于在这里看见了希望的微光。

老李和工友们,曾在某项目工地上做木工,他们起早贪黑,满心期待着报酬,可最终,等来的却是一张张写着数字的欠条。包工头一开始的推诿搪塞,到后来的避而不见,使得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者,陷入无助的困境。有人提议:“去法院起诉试试”,重新燃起了大家的希望。

老李的案件材料被递交到刘集人民法庭庭长王云单手中,她通过线上系统敏锐察觉,和老李有同样遭遇的,还有5位工友。王云单拨通老李等人电话,电话那头,工友们压抑已久的委屈如潮水般涌出。王云单安慰道:“有理走遍天下,你们放心,我定竭尽所能”。

王云单心里明白,光有同情解决不了问题。她带领法官助理朱琳琳仔细梳理证据。面对包工头的刻意回避,她们先尝试线上沟通,在数通电话石沉大海后,又顶着烈日辗转于工地、包工头家等地走访摸排,却始终一无所获。闷热的午后,王云单还未踏入法庭大门,手机便急促响起。电话那头,老李声音传来:“王法官,我在法庭门口。”匆匆赶回的王云单见到老李,如实告知调查受阻的困境。望着老李布满褶皱的手背,还有因长期劳作布满老茧的手,没等沉默的老李说话,她坚定地说“我再想想办法”。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她,又联系到项目的总包单位和发包单位。他们称,工钱已打入包工头账户,并愿意协助调解。之后,王云单这次拨通了包工头电话,向其释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法律后果,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详细说明拖欠工资不仅违背诚信原则,更违反法律规定,说服其到庭调解。


图片


次日,各方当事人齐聚刘集法庭。经过多轮诚恳协商,总包单位和发包单位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态愿意替包工头代付工资,先解决农民工的“燃眉之急”。

当老李收到转账信息的那刻,这个在工地上再苦再累也不曾低头的汉子,眼圈瞬间红了。一句简单的“谢谢!”,道出了所有工友共同的心声。这一刻,三年积压在心底的酸楚与不安,被实实在在的温暖悄然融化。

在这小小的法庭里,没有轰动一时的大案、要案,处理的尽是家长里短、群众的烦心事。但正是这些平凡繁琐的案件,王云单用公正的裁决、耐心的倾听、真诚的态度,将老百姓的心,一天天、一点点的越拉越近。当法官俯身倾听当事人的诉求,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公平,正义便不再抽象,而是老李等人听到的那一声声“微信收款……元”。

夕阳西下,热浪依旧。老李和工友们揣着调解书,握着“辛苦费”,踏上了归途。他们相信,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群人始终坚守着公平正义的防线,用法律的威严和司法的温情,为每一个平凡的奋斗者保驾护航。


这个小小的人民法庭

虽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

但法官们用他们的智慧和耐心

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矛盾纠纷

为乡村的百姓们带来了

公平正义和安宁

他们就像乡村上的一盏明灯

照亮了人们心中的法治之路


来源:中牟法院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