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庭审”,“无声”化解多年矛盾 发布时间:2024-06-28 15:14:08
被告是失联多年的聋哑人,在法官费尽周折找到被告时,被告远在千里之外打工,为了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6月26日上午,新郑法院通过“微信群+网上法庭”这种“特殊庭审”,成功调解一起原被告均为聋哑人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好评。
2009年,家住安徽省郎溪县的侯某到新郑某工地打工时认识了王某,双方因共同爱好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侯某因生活拮据多次向王某借款共计23470元。之后不久,侯某到外地打工,音讯全无,欠王某的23470元借款也一直未还。王某手头拮据,却怎么也联系不上侯某,无奈诉至法院。
该院承办法官郭文凯在了解案件基本情况后,发现王某与侯某失联多年,电话已无法接通,只有侯某的户籍地址。郭文凯为了维护王某的合法权益,决定发函至侯某户籍地郎溪县人民法院委托其代为送达文书,并随函寄去传票、诉状、举证通知书等材料。郎溪县人民法院收到材料后进行了送达,侯某的父亲代为签收,令郭文凯惊喜的是侯某父亲在地址确认书和送达回证上留下了侯某的电话。
郭文凯立即与侯某取得联系,得知侯某目前在上海务工,路途遥远加上身体残疾行动不便不能到庭参加诉讼。郭文凯根据当前情况,临时组建了由法官、书记员、双方当事人参与的微信聊天群,并邀请侯某的亲属进群参与调解。经过在微信群里多轮的举证、质证,侯某及其亲属对王某提供的证据表示认可,双方终于达成调解协议,侯某因经济困难,自愿分两期偿还王某借款本金,并承担诉讼费用。书记员通过微信群和网上法庭让双方对调解笔录及协议进行签字确认,案件妥善解决,双方十分满意。
这场寂静无声的特殊庭审,为特殊的当事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司法便利,充分满足了特殊群体的司法需求,保障了其合法权益,用实际行动彰显别样的司法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