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七年的法学教育、八年的书记员、法官助理生涯……经过十五年的积淀,付焕杰从怀揣梦想仰望星空的年轻人,最终成长为一名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法官。身着法袍、手执法槌是每一位法官助理梦寐以求的时刻,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肩负更多的责任。对付焕杰来说,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司法为民的初心。
对青年法官来说,家事纠纷、邻里纠纷案件中人情与法理的交织,当事人心理与情绪的变化,庭审控场能力的提升,都是需要面对的挑战。一件件解不开理还乱的“麻烦事”,在付焕杰看来,都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是对自己的磨炼。
2023年10月份,在一起继承纠纷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均是长者,对年轻法官缺乏信任,因此都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态度。过往的执行工作经验告诉付焕杰,理清家庭纠纷的法律关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处理好案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情感、利益纠葛。如果不能解开当事人的心结,案件就不算真正解决,而且会给后期的解纷工作埋下隐患。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付焕杰当即决定邀请有着丰富家事调解经验的调解员李巧玲和自己搭档,共同调解此案。调解员采取“背靠背”的调解方式,了解了双方的矛盾焦点以及对财产分割的诉求。她们分别以自身家庭生活经历为例,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上,条分缕析地开展调解工作,对当事人做得好的地方予以肯定,欠妥之处予以指正,对受委屈的当事人予以共情等等,进而逐步增加了当事人对法官的信任。
随着调解的深入,兄妹叔嫂之间逐渐打开心结。看到时机成熟,付焕杰适时从法律角度向双方讲清法理,并提出调解方案,案涉房屋由原告继承,原告对案涉房屋进行折价补偿,这一调解方案综合考虑到了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原告人在外地,其他兄弟姐妹在新郑都有房屋居住,案涉房屋由原告继承,方便原告过年回家团聚。确定好房屋折价款和付款时间后,付焕杰又帮当事人确定好交接流程,有效避免了后续的执行问题。最终,兄妹四人对财产分割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调解协议,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付焕杰庭前庭后曾多次邀请调解员参与家事类案件的调解工作,在家长里短中探求法理平衡,用情、理、法实质性化解纠纷,避免矛盾再度衍生。通过与调解员的合作,多个离婚纠纷、赡养纠纷、被继承人债务清偿纠纷、财产损害纠纷案件得以迅速调解,凸显了法官+调解员双管齐下,“1+1>2”的良好效果,调解结果也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和尊重。
日常办案工作中,付焕杰难免会有“小焦虑”,担心碰到“硬骨头”,遇到自己的业务盲区。今年11月份,在她审理的一起劳务合同纠纷案件中,被告缺席,原告作为乙方只有合同复印件,被告公司未盖章,只有一个项目经理在合同上签了字。付款方是幕后老板,原告现有的证据大多是与被告工作人员的微信聊天记录,但聊天记录并不能算作对账。这是一起“硬骨头”案件。开完庭后,同事好友遇到付焕杰,见她愁眉不展,似有心事,问明原因后给她分享了自己的“小妙招”,付焕杰虚心求教,结合实际,当下实践,效果不凡。
原本被告查看原告证据后,认为对方证据薄弱,提出了苛刻的调解方案。眼看劳务款就要打水漂了,经过付焕杰庭前的充分准备和庭后多次释法说理的沟通,最终,被告认可了原告承包案涉工程的防水劳务,并承诺支付劳务费,该起劳务纠纷得到妥善处置。当看到农民工拿到劳务费含泪表达感谢时,付焕杰觉得先前付出的所有努力和坚持都值了。
开庭审理案件时通过证据表现出来的法律事实,往往与客观事实有一定的差异。作为承办法官,要像侦查员一样,用自己的法律专业、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以及良知操守进行综合评判,要做到坚韧踏实,审慎细致,只有这样,才能切入核心和要害,掌握案件审理的主动权。付焕杰始终坚守着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守着内心最纯粹的法治梦想,于抽丝剥茧中彰显司法智慧,于辨法析理中守护法治信仰。
法槌起落,案卷翻飞;心有热忱,追光不止;惟其艰难,方显勇毅。从法学院到法院,从书记员到员额法官,付焕杰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脚踏实地,涵养本领,在坚守中淬炼,在淬炼中成长,正如她始终坚信的,唯以热爱可抵漫长岁月,不弃微末,不舍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