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讲述 | 康绿莎:判后答疑 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发布时间:2023-09-20 15:38:25


图片

法官不应只是审判台上敲下法槌的“终结者”,同时也是判决书后耐心答疑的“引导者”。特别是对败诉方的判后答疑工作,可以有效缓解其对判决的隔阂感,增加对判决合理性的情感认同,让司法的专业化和亲民化矛盾得到有效缓解,最终不仅做到案结,而且实现“事了”。

“兴师问罪”


“法官,你这判的不对!”

那天刚开完庭回到办公室,就碰到一名当事人拿着判决书来“兴师问罪”。接过当事人递来的判决书,我一边翻看着,一边问他,“为什么开庭时不愿意来?你认为判决书哪里有问题?”

“这事很明白,虽然电话里面我让你们随便判,但你们怎么能判我还得给他钱呢?我都给完了,你们判错了,知道不知道?”

这个案件不久前开的庭,因为事实比较清楚,被告又拒绝到场、拒绝调解,所以开庭后很快就下了判决。

信任危机


我看着判决书,回忆着案件的证据,继续问道,“你是分几笔还的货款?怎么给的?”

“分三、四次吧,微信转的有两、三笔,现金给了四万八,反正条上的二十七万五已经给完了。”

“微信转账的金额对方认可,起诉时也扣减了。现金是什么时候给的,其他都是微信转账,为什么给了一次现金?”

“中间给了一次,他正好去店里问我要钱,手头有成沓没存的钱,我就抽了几张,剩下的给他了。现在他不认,你们就能直接判吗?”

“现金给的那笔,当时有没有其他见证人,有没有让他出个收据之类的?”当事人一阵沉默之后,摇了摇头,突然提高了音量,“我给了就是给了,你们为啥信他不信我?”

将心比心


“我没有不信你,如果我是你的话,在钱已经还过的情况下,对方还起诉到法院,我恐怕比你还生气,会觉得对方人品堪忧、道德败坏,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你。”我尽量说的慢一些,担心对方再激动。

“但是,如果到法院来的人,不管说什么我们都认为他是对的。你想想我们还能查清事实、辨明是非吗?那你们还敢让我们审理案件、解决纠纷吗?那法庭成了口才比拼的赛场、那就成了谁会说谁有理了?你想想可怕不可怕?”我拿起了判决书翻到最后。

“你败诉的原因,判决书上写的很清楚,是因为你经传唤未到庭,未能提供证据证明你已经偿还完毕货款,所以要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我们毕竟不是你们双方前期货款交易的参与者,没有穿梭时空让事实重现的能力,我们最理智、冷静的判断不是单单只相信谁说的话,而是要有基本的证据作为支撑。简单来说,你是在证据上败了。”

“我听说过,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当事人明显态度有所缓和。

“当然,即使在对方不认的情况下,如果你有证据能证明你确实已经给了对方四万八的现金用来偿还货款,现在案件还在上诉期,二审你还是有胜诉的可能。不过,不管最终是怎么样的结果,判决生效后是需要及时履行的,不然进入执行程序会对你本人和家庭都有影响。判后告知书里面你可以再详细看一下。”

服判履行


大概一周后,我接到这个当事人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已经履行完了判决,不打算上诉了。通话最后还特地给我强调了他不是因为没给完钱,心虚履行的,而是确实是因为自己法律观念不强的原因才给了对方可乘之机,这个钱算是给自己买教训的,挂电话前,他还为当时我接待他时,态度不好而道了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和郑州高新区法院的所有法官们一起,以“如我在诉”的态度做好司法审判工作,用“情同此心”的自觉做好判后答疑工作,通过诚心、热心、耐心的判后答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认同感,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及。

——高新法院  康绿莎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