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彦,登封市人民法院大冶人民法庭庭长。从书记员一路成长为审判员、副庭长、庭长。她一次次顶着烈日,迎着风雨,和书记员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到田间地头办案。2021年以来,办理各类民事案件1900余件,先后多次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月度、季度、年度“办案标兵”,2022年1月,王晓彦被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授予个人三等功。
全心全意 以和为贵化解纠纷
法庭不大连社会,法槌虽小重千斤。
地处登封边陲小镇的大冶镇,人多地广,邻里之间出现矛盾在所难免。自从在大冶法庭工作以来,王晓彦努力做到让当事人挂着笑容走出去,真正把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法官的真诚温暖,送到每一位当事人的心中。
2021年3月,她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时,虽然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因原、被告均在外地务工,无疑给后续审判工作带来诸多难题。经庭前进一步调查得知,原告工作期间不允许使用手机,被告又远在新疆,工作地区无手机信号,考虑到当事人这种特殊情况,本着为当事人着想,方便群众诉讼的原则,王晓彦利用下班时间与原、被告联系,并尝试进行调解工作。经过连续几天的不懈努力,最终在某天晚上的22时许,成功将此案调解。
家庭婚姻、邻里纠纷、民间借贷……立案、送达、调解、审理……在最贴近人民群众的法庭,处理着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案件,王晓彦用真诚、敬业、贴心赢得群众的交口称赞。
公正执法 谨慎细致探寻真相
初心似玉未曾改,公平彰显司法情。
作为一名法官,王晓彦深知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关系着百姓的需求和期待,有的当事人可能一辈子就打这一次官司,只有坚持严格依法办案,才能不辜负这份期待。
因此,在不断提高办案效率的同时,对于每个案件,她在庭审前,都认真阅卷,找出案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炼纠纷焦点及症结所在,为开庭前做好准备;在庭审后反复认真推敲案情,对每一份证据认真研判,积极查阅相似案例及涉及到的法律条文,仔细斟酌、反复研究,把谨慎、严谨、审慎贯穿到每个环节、每个案件,使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检验。
在审理另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王晓彦主动把突破口瞄准在原告的举证上,并着重围绕借款细节及双方有无其他经济往来进行了层层发问。随后,原告的回答却支支吾吾、陈述前后矛盾,在结合被告提供证据及陈述后,最终驳回了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真诚耐心 释法答疑换理解
对待人民要怀有真情,爬坡过坎更需“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
基层法庭案件大多是农民群众,他们对法律知识了解少,又对通过法院实现自己诉求寄予的期望较高。王晓彦在把握这类案件特点的基础上从群众的关注点、盲点着手,耐心细致的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宣传法律知识,将专业生涩的法律条文以通俗的白话讲述给他们听,最终使绝大多数群众都能理解。
在一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中,因双方明确约定有交房时间、逾期交房违约金计算方式、最终按照约定交房时间至实际交房期间的逾期交房违约金等,原告提供一份近来政府提倡交房既办证的新闻,主张被告未按国家要求交房既办证,从而要求计算逾期交房违约金至办证之日止。判决下发后,原告不断信访并要求再审,王晓彦和声细语地给他解释法律条文,一遍解释不明白,就说两遍、三遍,直到原告知晓理解。
王晓彦说:“有的当事人不太懂法,也有的当事人被双方之间的事缠的闹心,情绪激烈也情有可原,只要对当事人多一点耐心,很多问题都能化解”。
作为一名普通的80后女法官,王晓彦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谨慎严谨办好每一案,耐心细致接待每一个当事人,努力在繁杂中探寻法的真义,在细节中体现法的温暖,把法、理、情兼容并蓄,在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向社会公众持续传递着法律的公正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