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法官随笔|公门中的修行

发布时间:2020-09-14 10:49:19


    王冰, 2006年参加工作,郑州大学行政法硕士,现任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员额法官,从事审判工作十年,审理各类案件1400余件。工作之余,酷爱写作、运动,曾有多篇随笔、论文等作品见诸报端。

    廉政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我特别喜欢清朝的廉政诗《集俗语竹枝词》,全诗为:“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首句“公门里面好修行”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修行,不一定要脱离喧嚣退入空谷,也不一定要学佛界静坐参禅。法官在公门中一样可以修行,而且,优秀的法官必须要在公门中不断修行。

    法官要在专业上不断修行。法官处理纠纷、办理案件有技巧可循,但是用来傍身的一定是那些没有捷径、耗费心血和时间去学习磨炼才能得到的东西。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法官的专业素养,它是法官之所以成为法官的理由。有了这种专业素养,再有经验的法官也不会凭感觉去办案,而是拿到案件就会看有什么样的证据,证据反映了什么样的客观事实,客观事实里隐含着什么样的法律问题。这种专业素养无法通过熟读法律条文习得,它有赖于法官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不断练习将基础事实和法律概念准确对接,练习让法律概念关照社会中的核心价值。法官办理案件时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就是专业上的修行。

    法官要在人品上不断修行。每个案件都是利益之争,因此法官面临的诱惑是持续不间断的,这就要求法官在人品上不断修行,树牢抵御诱惑的防线。“举头三尺有神明”似乎带有迷信色彩,但其积极意义不可估量,它告诫我们,法官不仅要人品端正、行事坦荡,还要有敬畏之心。法官敬畏法律和规则,就像古人敬畏神明一样。有敬畏之心,就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会秉承一颗公心办理案件,这种人品上的修行也会给自己带来最大程度的自由。

    法官要在人际交往上不断修行。法官也有朋友圈,但是法官在交友时,首先要修炼一双慧眼,选择心灵默契、彼此理解的朋友,远离势倾则绝、利穷则散的“朋友”。其次,法官应当限制交往范围、缩小朋友圈,否则即便自己能够洁身自好,旁人看来却难免不合时宜,影响职业荣誉。此外,同事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也应保持清清凉凉的关系,对自己要求高一些,尊重对方的节奏,对对方少一些打扰,这不仅是职业的要求,也是健康长久的相处之道。

    法官在公门中不断修行,修炼一颗澄澈如明月的内心,在案件中明法析理、定纷止争,用自己办理的每一起案件捍卫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于人于己,于社会和国家都意义非凡。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