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职人员,本应做诚实守信的排头兵,以自身行为引领社会风尚,可现实中个别公职人员既有能力偿还债务,又有义务偿还债务,却当起“老赖”。“公职人员”借贷不还不仅损害自身信用,还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影响
这是一起普通的民事借贷合同纠纷案,申请人张某状告徐某偿还借款二十万及利息。法庭经过查明审理,判决申请人十日内偿还借款及利息。判决生效,被告没有履行法院判决。申请人于2018年3月14日申请强制执行,法院随即冻结了被执行人徐某银行部分资金,但徐某仍然没有还款的行动。执行法官任明周通过仔细查访,发现徐某是在某市直单位的一个二级机构上班,身为公职人员,失信行为更应该受到严惩。传唤到庭后,任法官明确告知她,如果不履行判决,将会被登录失信人员名单,被公开曝光,还将被限“高消费”等等,也会影响自己在同事和人民群众的形象的同时也将会受到法律严惩,甚至拘留,可谓“一时失信、贻误前途”。徐某听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当场表示同意分批还款,并就利息偿还提出自己的想法。任法官及时与申请人沟通,申请人同意减免部分利息。在平衡双方利益后,案件双方同意和解,5月17日双方签订执行和解协议,原定被执行人要在一个月内分三次支付的款项,在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就将欠款全部结清,至此案结。
“公职人员的守法,就是对全民最好的普法”。在中央明确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之下,法治素养必须成为公职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法律必须成为他们任何言行举止的行动指南。尊重法院的生效裁判最能体现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不断提升公职人员的失信成本,不仅有利于破解执行难,而且还是树立司法公信、提升司法权威的重要途径。下一步,荥阳法院将进一步加大对“公职老赖”的曝光力度,进而倒逼公职人员带头守法重信,遵守契约,促进守信光荣的社会氛围,让诚实守信、敬畏规则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