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刘吉昌:“婆婆嘴”法官的情怀与坚守

  发布时间:2018-05-07 17:17:05


    “精忠至孝,勤耕苦读”,这是中牟法院法官刘吉昌的家训,他常说:“父辈们告诫我将家训牢记于心,并努力践行于学习与工作中。作为一名党员法官,要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审判事业,精心钻研业务,提高审判能力,快办案,办好案,公平公正的处理好每一起案件,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法官”。

    刘吉昌,男,中共党员,2009年调入中牟县人民法院工作,现任中牟县人民法院刘集法庭副庭长,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曾获得个人三等功、先进个人、办案标兵、办案能手等荣誉称号。

    扎根基层法庭的他,对百姓生活有更深的了解,对朴实的村民有着无限深情。“我真是非常感谢刘庭长,不然我这心里的苦回哪诉啊”原告紧握刘吉昌的手,这一幕出现在傍晚6点多的审判庭里。这是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原告许某家的坟地在被告王某的责任田里,原告及其女儿在上坟烧纸时,被告称原告放炮烧纸时将他家的盖蒜薄膜崩坏了,因此双方产生纠纷,继而被告对原告辱骂并动手殴打,将原告致伤,原告受伤后,被告并未赔偿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原告。因双方当事人的情绪都比较激动并且对调解员的调解不为所动,调解一度陷入僵持状态,原告要求被告 赔偿各种费用共计24000元,鉴于原告不让步,刘吉昌决定打心理战,从被告方下手,做被告的思想工作,一遍又一遍地从法理到情理给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从下午两点到下午六点多,持续四个多小时的调解终于打破这个僵局得以结案,让满怀怒气的当事人握手言和,被告承诺一周内偿还原告赔偿款21500元。回到办公室的刘吉昌打趣道:“大家都说我像唐僧,你们看我像吗?”。

    对于刘吉昌来说,“理解万岁”一直是他的口头禅,他常说当事人是带着情绪来法院的,如果对当事人缺乏耐心和尊重,将更加激化矛盾,自己多付出一点,当事人就可以多省心一点。

    作为一名民事审判庭的法官,刘吉昌每天都需要接触形形色色的民事案件。“你别急,听我说嘛”,这一通电话打了近45分钟。这是一起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件,原告黄某是湖北人,被告某建筑公司在湖南,原告作为一个包工头承包被告在中牟县的一项工程,原告在施工作业中严重受伤,被告却不认同这一说法,由于原被告都不在中牟县,况且事实双方存在争议,对于刘吉昌来说,案件办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考虑到原告行动不便,在案件受理的过程中,本着在维护原、被告利益的同时也缓和原、被告之间的对立关系的原则,耐心地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认真倾听当事人和律师的意见,维护各方当事人权益,刘吉昌打了几十次电话联系当事人,而且每次通话都至少30分钟。通过多次电话调解终结案,被告当场通过转账履行赔偿原告106万元,最终案件得以圆满执结。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将这份情怀转化为工作上的一丝不苟,转化为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事人之所急。

    从书记员到法官,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白天做不完的工作,晚上、周天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每天的生活常态就是家里—单位,单位—家里,这种“两点一线”的生活坚守自从上班就开始了。家是登封的刘吉昌,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双胞胎孩子了,平常也是一两个月才见孩子一次。对于孩子,刘吉昌满脸的思念以及疏于照顾的愧疚。他的庭长冉秀珍常说:“这小伙子很拼,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春节后刚开始上班,一个案件他从早上开庭到下午2点结束,都没顾上吃饭,直接又开始上班了,他现在还是带病工作,腰肌劳损,医生建议他休息治疗,他都没时间去治疗”。“站起来都很吃力,孩子都不敢抱,媳妇儿说我为了工作在透支自己的身体”刘吉昌这样说。从事法官工作几年以来,除了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也要面对各种诱惑,他的法官助理说:“为人清正廉洁、恪尽职守,当事人想和他一起吃个饭,他都不去,在他身上学到很多”。

    这就是刘吉昌,一张“婆婆嘴”,一颗“公正心”,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无论时光怎样变迁,无论工作地点如何在变,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用自己的努力续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代法官。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赵心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