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哥,之前是我不对,您多包涵.....”“你也不容易,这利息啊就算了,诉讼费我掏了......”,3月26日大清早法院一上班,河南新郑法院城关中心法庭副庭长潘龙峰通知来法院的孟某和张某,一对忘年之交因金钱借贷,友情产生裂痕,最终因法官耐心和温情的调解,僵化的关系又重归于好。
今年58岁的新郑市城关乡孟某与33岁的张某本是近邻,因有共同的爱好,虽然两人年龄上有点差距,但却成了忘年之交。张某因经商缺少资金,豪爽的孟某二话不说,借给了张某十万元资金用来经营,张某给孟某打了借条。后因生意难做,张某非但没有赚到钱,还过了还款期限,一拖再拖,两人最终因钱决裂,友情产生了裂痕。2017年11月,孟某将张某诉至法院。
潘龙峰接到此案分析了案情后认为孟某与张某是近邻,虽然此案只是单纯的借贷关系,案情简单不复杂,证据充分,但如果草草判决了事,以后两家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岂不尴尬。最终,潘龙峰从“兄弟情”上做文章,以糅合出现裂痕的友情为出发点,让双方分开待在两间调解室,不断从中往返斡旋,促膝沟通劝解,苦口婆心地与当事人析理释法,让当事人明白把对方告上法庭只会给双方带来伤害。经过近四个小时的调解,孟某和张某最终自愿达成协议,张某分三次偿还孟某的借款,孟某念张某生活也不容易,给张某免除了利息并自愿负担案件诉讼费用,张某感恩当即让家人将首笔3万元借款送到法院亲手交给孟某,一对“忘年交”在法官潘龙峰耐心和温情调解下最终又重归于好。
“许多民事纠纷当事人都是亲属、朋友甚至同事关系,不能草草判决了事,最好的解决方法还是通过坚持不懈与双方促膝沟通,多打亲情牌,友情牌,多讲理、多释法,这种解决办法的最终结果还是让人欣慰的。”潘龙峰介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