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同理心,法官必备的法律情商 ——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发布时间:2017-11-10 15:27:12


    3月2日上午,我和全院干警一起聆听了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几度啜泣,心潮澎湃。虽无缘谋面,可他的形象却仿佛就出现在眼前,挥手给大家加油,为藏在心底的法治理想再努把力。

    邹碧华同志说过,我们需要一个有同理心的社会。他不仅这么呼吁,更是身体力行。他用温暖的人文关怀,诠释着法官职业中同理心的应有之义。

    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这个心理学词汇温暖、和煦,理解起来不难,日日贯彻实践却并非易事。

    去年的我,除了法官的角色之外,还是一名高龄产妇。十月怀胎,让我硬是修炼成了半个妇产科专家,而这样的成长,却实数无奈。每次产检,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坐在各种仪器之后的“机器医生”,不要说语言沟通,连眼神的交流都少的可怜。一张张冰冷的检查结果,书写着一堆堆难懂的医学术语,指标合格还好,一旦稍有偏差,接踵而来地就是更加繁杂的检查。心有不安,诚惶诚恐地询问,常常没有下文,或是换来惜字如金、云山雾罩的回答,不敢再多问,只好回家上网查询,久而久之,自己也竟懂了很多专业词汇。临近分娩,需要手术,家人很是紧张,没能免俗地托关系,找熟人,联系好了一位医生。我列了张问题清单,倒豆子似得一一请教,她微笑着解答,还没上手术台,我的心就放下了一半。久违的温暖包围着我,腹中的生命也好似心情大好,活波起来。现在想来,这就是医生的同理心,她是真的做到了换位思考,理解了我作为一个准妈妈的紧张心情。

    回想平日里和当事人沟通,常常抱怨他们对案件的陈述杂乱、冗长,当听到“举证期限”、“答辩”等在我们看来简单易懂的词汇时,眼神里透露出迷茫、惊慌,像极了产检时的我。那一刻,我更加体会了同理心的内涵。医者仁心,我们是在医治“心病”,此时的当事人需要的是有温度的司法支援。也许是案多人少的压力让我们变得程式化,也许是当事人的误解让我们委屈伤心,心中不知从何时起磨出了抗拒的老茧,工作中只有僵硬的法条,对当事人眼中掠过的惶恐视而不见,一不留神沦为了“办案机器”。邹碧华诚挚的文字给了我们最好的指引:“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一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的力量”。

    如果说法官的法律智商是过硬的专业知识,那同理心则是法官情商的重要内容。没有法律情商的支持,法律智商将无法发挥得淋漓精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这把情商利器,是邹碧华法官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财富。善用它打开当事人的心门,收获必将是满满的司法公信力。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禄亚楠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