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满屏的仙侠玄幻电视剧,央视40集反腐题材历史剧《于成龙》更像是一股清流,剧中虽然没有当红小鲜肉,没有话题营销,但通过演员成泰燊的倾情演绎,加之险象环生、丝丝入扣的情节,那个有血有肉、铮铮铁骨、廉能并重的一代廉吏于成龙,仿佛跨越时空穿越而来。虽然隔着电视屏幕,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这位“天下第一廉吏”满腔的热血豪情和浓厚的拳拳爱国之心。
最初知道于成龙,是通过小时候看过的《一代廉吏于成龙》,那时年少,对剧中人物并未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次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于成龙在绞刑架上同周瑞和先生话别的画面,虽然绳索已套上了脖子,但为了心中的公平和正义,他依然慷慨陈词、大义凛然、英勇赴死,好似惊鸿一瞥,让我瞬间迷上了这部剧。于是,对历史正剧从很不“感冒”的我开始疯狂地“追剧”,细细品味着这一代廉吏的忠诚、干净与担当。
于成龙生于明末,正处在国家山河飘摇的忧患之时,所听所见皆是百姓离乱之痛苦。历经数十载的寒窗苦读,大器晚成的他,40余岁出仕为官后的核心便是造福百姓。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在给广西巡抚的建议书中,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贪酷者,害民害政之本”、“殃民者,莫若衙蠹”。在任两江总督时,他要求官员从“诚”字出发,以“实”心行实政,对百姓“必时其饮食,体其寒暖,事事发于至诚;规其饥寒,勤其劝化,事事出于无伪”。为了黄塘村的三百余名村民不再蒙冤,他屡屡找到福建总督、巡抚及康亲王,在碰了一鼻子灰后甚至不惜帐前冒犯,为的只是案件能重审,让那些即将被砍头的村民们重回家园。
于成龙身上,还有近乎于严苛的干净。由于家贫,于成龙到罗城县上任前,乡亲们给他捐出了盘缠,可探家之时,他挨家挨户还钱。孙子问他还不清怎么办,他说要一代代慢慢还。本是乡亲们的馈赠,于成龙却要坚守原则、不贪不占。他还经常告诫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司法官员说:“夫受人钱而不与干事,则鬼神呵责,必为犬马报人。受人财而替人枉法,则法律森严,定为妻孥连累。清夜自省,不禁汗流。是不可不戒。”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小小的七品知县,到官至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身份变了,但百姓对他的称呼却依然是“于青菜”“于青天”,可见于成龙对廉洁底线的严格遵守。
还有,便是于成龙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担当”。于成龙不畏强权,在未出仕时便为了来堡村村民的土地不被圈占,带领村民拔圈地旗、斗守备,不惜被捕入狱、慷慨赴死。为了韦氏姐妹的三千亩藩田不被豪夺,他屡次上书巡抚,甚至在上级的屡屡暗示下,置自己的官途于不顾,只为给姐妹俩的土地不再被强占。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当得知百姓饥饿难忍,实在熬不过去时,他冒着被罢官、杀头的危险,开仓放粮救济苦难百姓,这更是何等的担当精神。
诚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这位“胸怀国家心系民生、清白一心可对天地”的“于青天”,仍然在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干警方面,带给我们十分有益的启迪。
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宪法法律,是法院干警永远不变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的职业之魂、立身之本。每一名法院干警都应当心怀责任与使命,不畏权,不图利,认真对待每一名当事人,抓好每一次庭审,写好每一份法律文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义正言辞地拒绝一支烟、一杯酒、一顿饭、一张卡,要像于成龙那样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尤其要警惕看似小打小闹、温水煮青蛙似的腐败现象。要秉着法律人的良知依法裁判,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敢于直面“围观”、质疑、炒作,不忘初心,不畏阻力,用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汇聚起公众对司法的信赖和支持。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新的一年早已悄然到来,让我们一同以于成龙为一面做人、做事的镜子,“撸起袖子加油干”,保持闻鸡起舞、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让天平在胸前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