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86岁了,这辈子只告过一状,打了个电话法官就来了,帮俺解决了养老问题,还把法庭搬到俺家门口……”郑州市二七区铭功路办事处西后社区的牛增寿老汉逢人便说。
原来,今年2月18日上午,郑州二七区法院接到一位老人的电话,在电话中,老人讲述了他的四个儿女不尽赡养义务,致使其生活陷入困难的情况。这位老人就是牛增寿老汉。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到法院起诉多有不便,立案庭立即与其预约上门立案。下午两点,法官辗转打听,来到了老人住处,法官认真聆听了老人的述说,并详细地作了记录。随后法官为他办妥了全部立案手续,并根据具体情况,免收了诉讼费。
3月10日,二七法院法官与社区协商,在社区办公室里设立了临时法庭,社区工作人员及左邻右舍的数百名群众参加了旁听。庭审中在法官耐心细致地调解下,老人与子女达成了调解协议,牛老汉到敬老院安度晚年,费用由子女全部承担,不仅化解了老人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也使老人晚年生活有了着落,受到了群众的赞颂。
今年以来,二七区法院针对部分社区和乡村距法院和人民法庭较远,以及部分群众因身体、年龄等原因到法院诉讼不便等问题,在实行上门立案的同时,设立了“便民巡回法庭”,对到法院诉讼确有困难的群众,对在社区、乡村开庭有助于化解双方矛盾,对群众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件,对赡养、继承、分家析产和辖区群众反映强烈、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等六类案件实行巡回法庭上门开庭,就地审理,就地调解,就地化解矛盾;对有调解基础的,注重调解,对调解不成的,当庭宣判;当事人自愿履行的,当即兑现。
与此同时,二七区法院通过办案教育群众,减少纠纷。他们根据受理案件的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典型案件在乡村开大庭。开庭前提前在社区、乡村张贴公告,由社区、乡村配合布置庭审场地,组织群众旁听,扩大办案影响和宣传效果。巡回法庭人员还加强与社区人民调解员的联系,通过案件审判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指导,结合案件宣讲法律,解答群众法律咨询。
“便民巡回法庭”设立以来,已进入辖区各个社区、乡村办案9起,使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得到及时的法律服务,被誉为面向群众的窗口、联系群众的桥梁,受到地方党委、政府及人民群众的普遍肯定和一致好评。最近,郑州中级法院院长贾记鑫做出批示:“二七区法院的做法很好,这就是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如果全市法院都能做到这一点,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意见就会少一点,法院的形象和法官的形象就会高一点,各基层法院和中院各部门都要学习这种做法。”
责编/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