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清明祭祀非封建

  发布时间:2016-03-30 13:59:58


    2016年4月4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来了。按照习俗,清明节的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扫墓祭祖,二是踏青游春。

    考古证实,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我国的其他民族,如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民族习俗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相似。

    在谈到清明为何要祭祖问题时,有人说这是一种迷信活动,是学习和传承汉高祖刘邦精神的。据传,在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大战好几回合后,终于取得天下。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那么,刘邦的上述行为是否迷信呢?回答应是否定的。因为,迷信是指人类在生产力水平太低,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暂时无法解释,便认为在人世之外还存在“上帝“、“佛祖“、“鬼神“等在主宰着人的命运,也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即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两种群众性的错误认知,是愚昧落后的表现。而祭拜只是对亡灵生前的一种怀念,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是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的方式。所以,有人认为刘邦祭拜先人时认为死亡有灵就是迷信,这是不当的。

    正是清明活动是我国的民俗传统,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