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管城法院开展第七次“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集中办理”等系列涉农维权活动

  发布时间:2015-12-24 14:28:13





   “工资终于到手了,法官为我们的事儿费了不少心,太感谢了!”12月24日上午,郑州管城区法院成功解决了一批涉43名农民工追讨劳动报酬案件,43名农民工全部到场,河南高院民一庭副庭长卢红丽、郑州中院民二庭副庭长赵军胜、管城区法院院长谢凯歌现场为农民工兄弟发放工资18.2万余元。这是我省法院近期发放农民工工资人数最多的一次。

    2013年3月,经河南某劳务公司派遣,高某等43名农民工跟着包工头付某在建筑工地从事地坪混凝土浇筑工作。两个月工程完工后,劳务公司却不见了踪影。为了讨回自己的血汗钱,43名农民工一同将河南某劳务公司、发包人郑州某农产品公司、承包人某冶金公司诉至法院。

    今年6月份,管城法院受理后,将43起案件分到劳动者权益保护审判庭进行审理。因涉及人员众多,影响较大,法院高度重视,并成立专案小组,研究制定案件的审理工作。

    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法院经多方查找,劳务公司仍一直下落不明。依据法律规定,只能通过公告的形式向劳务公司送达相关诉讼文书。可当一听说每次公告需要将近三个月的时间,且至少要公告两次时,讨薪时已经屡次碰壁的43名农民工心灰意冷,“没想到,手握欠条,农民工要个工资这么难!”一个农民工不由感叹,43名农民工也纷纷打起了退堂鼓,为了早日拿到一纸判决,43名农民工反复考虑,艰难抉择,坚持要撤回对劳务公司的起诉。

    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经验丰富的承办法官深知,因为43名农民工只有劳务公司出具的欠条,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与农产品公司、冶金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撤回对劳务公司的起诉,43名农民工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败诉风险。面临这种特殊情况,承办法官一方面向43名农民工耐心详细地释明撤回对劳务公司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主动联系冶金公司,向其讲明案件的情况,希望冶金公司可以接受调解,筹措资金支付农民工工资。同时,还积极联系管城区委等相关部门一起协调,共同商议案件的处理。

    最终,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各方终于达成一致意见,高某等43人撤诉,冶金公司出资14.4万元,包工头付某出资1.2万元,法院司法救助基金出资2.6万元,共计18.2万元发放给农民工,使43名农民工每人都一分不少的拿到了工资。

    承办法官提醒,劳务派遣市场混乱,很多劳务公司管理并不规范,很少与劳动者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很多工程也是经过层层转包,劳动者本人一般均是跟随包工头等并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主体从事工作,很有可能因为证据缺乏导致败诉的后果,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并注意保存证据,如工资支付凭证、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工作证等其他能够证明劳动关系的材料,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天上午,管城区法院的法官们来到街头还组织了“拖欠农民工工资”涉农维权普法宣传活动。据介绍,根据省、市法院部署,管城法院自11月20日起开展第七次“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集中办理”等系列涉农维权活动,通过开辟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巡回办案、强力执行等措施,坚持“快立、快审、快执”原则,为农民工兄弟撑起法律保护伞,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