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山海天

  发布时间:2015-08-21 14:45:18


第一章 出行

一直有个想法,在现实之外,还应该存在一个我,一个快乐、自由、阳光、率性的我。他象一个贴心的朋友,不断指引我按照快乐的意愿生活。他或者就是孩童时期的我,在背后默默注视着一个逐渐成熟的背影,却没有或者不愿意循着我的足迹而来。

我渴望一种回归,向往无拘无束、心底无忧的生活。之所以选择日照作为休假的目的地,我最初的想法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无限宽广的空间里,让被绳索束缚的精神得以自由。

日照的山,日照的海,日照的天,给了我渴望已久的感觉。

第二章  五莲山

应当地朋友之邀,携家人游览了日照的五莲山。景区大巴车沿“之”形山路盘旋而上,回望来时的客服中心,确实有了“山上天将近,人间路渐遥”的感觉。大巴速度快如同平地,只是在不断出现的转弯时会稍微放缓,又立即提速,孩子非常兴奋,说司机真是高手,车子象是在山路上跳跃。朋友介绍说,这可是五莲最好的骑行路线,四季风光皆不同,以春秋时节最美,未能骑行而上,心中多少留有一点遗憾。

到了景区停车场,便是山门。山门外,已经能看到如同黄山般的奇石峻峰,耸立在蓝天下。山门里的摩崖石刻,是苏轼在任密州(今日之诸城)官员时写下的“奇秀不减雁荡”。曾有人质疑,五莲山以此话宣传岂不是替雁荡山做广告?我向来是憎恶处处计较的作派,总让人感觉虽然精明但过于小格局、小胸怀,利己利他、实现共赢岂不是最好的结果?何必总担心别人沾了自己光、占了便宜,个人累,别人嫌。所以,我喜欢五莲人的实在、厚重、大气。

出于地主之谊,虽然对五莲山每一处典故烂熟于心,但朋友还是花钱请来了导游,一路上为我和家人讲解。听着导游介绍五莲山“兽中无狼、虫中无蝎、鸟中无雀、树中无棘”的四奇和“福、禄、寿、财、喜五老迎宾”奇石的故事,就看到了天竺峰。天竺峰外形浑圆,峰下是只巨手形状的岩石,在食指的位置竟然有指甲一样的石块。远望天竺峰,就象佛祖的手托着一枚含苞待放的莲蕾,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也为五莲山的奇秀折服。转身便是大悲峰,仅听名字就知道已经身临佛教胜地。

大悲峰下是皇家寺院——护国万寿光明寺。天下名山僧占多,在我眼里天下寺院大多是一个风格,建筑也过于类似,除了不同的传说故事基本没有可欣赏的价值。而且故事大多是象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之类与皇室有关的事情。在传统的理念中似乎只有与皇室有渊源,才显得有文化、有底蕴、有影响,故事俗套的让人质疑是为宣传杜撰出来的。让人感兴趣的是寺办学堂莲峰书院的两幅楹联,一幅上写:岂因果报方行善,不为功名亦读书。另一幅是: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幽居古寺、心无俗念、月夜读经的情形也只有真正的高人逸士才能做到吧,那种“我居山,无人识,白云中,常寂寂”的与山为伴的高冷岂是现代宅男能够体验的?

光明寺院藏经楼后是闻名的五莲大佛,佛身高28米、宽16米,为释迦牟尼坐像,由一块神似坐佛的岩石雕刻而成。佛的头冠处长着山上唯一的一株小叶菩提。站在大佛前的小广场上,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感觉到佛像正在含笑注视着自己,又好象在诉说着什么。据说在合适的时间,佛像头冠上的宝石在阳光照射下能发出五彩光芒。可惜机缘不到,没能看到佛光普照的一幕。但因前一天下了雨,天空愈发干净,并有大片的鱼鳞状的浮云,刚好在佛像的上方,把佛像衬托地更为庄严,自然与人文的巧妙结合让人心起敬意。导游问我:你感觉是未雕刻的山石好,还是雕刻的佛像更好?我不喜欢纠结于类似的问题。凡事皆有机缘吧,那块巨石映入觉照大师眼里那一刻,它便是一尊佛像而不是一石头,刻意去探讨过去与现在哪个更好,不如去规划一下明天如何更好。随行的另一个朋友用宋丹丹地口气说:五莲山这块石头就是为大佛而生的啊。这个观点倒是很符合我的想法。

离开五莲大佛,便已经是山脊上了。导游介绍说,由于山阳山阴气候与光照等自然环境不同,南山多是阔叶动植物,北山多是针叶植物,更有山前桃花山后雪的奇异景观。行走在山梁上的小路,一侧是高大的成荫的林子,一侧是相对稀疏的松林。仿佛两个距离很近的人,却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白发如新、倾盖如故,懂你的人未必都是天天一起的朋友,也可能就是一个距离很远的朋友,也可能就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甚至可能是连面也没不曾见过的人。也许正是有了距离,才会有更多的不设防的信任。原本不相干的人,在各自的世界里相安无事,也是一种福份吧。

如果说南山是人文荟萃,北山则是自然神功。顺着导游手指方向,再次为五莲山的胜景所吸引。一块奇石异峰在松林中更是一道风景,如金龟,如巨蜥,如翁婆,如葫芦,如猛虎,如寿星,如将军,让人数不完,看不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绝不会让人有“远看大石头,近看石头大”的失望。让人称奇的风动石,耸立在悬崖边,风吹能动,手推便晃,却万年不坠,似乎是大自然与世人设定的游戏。让人惊叹的试剑石,由两块高数十米巨石组成,两石之间有一条可容一人通过的缝隙,仿佛被利剑劈开。站在试剑石前,背后是巨石,脚前是悬崖,心里有点紧张,为了欣赏美景,有了豁出去的勇气。远观群峰秀,俯首心起寒,让人顿生“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的感触。实在想不出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酷爱云游的文人墨客是如何遍访名山大川,如何能达到“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的境地?如果不能达到达山峰之顶,又怎能有“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的飞扬豪情?精神的自由和飘逸才是他们不惧千里而往,不畏险峰而攀的支撑吧。

恋恋不舍地离开北山,最后一站便是五莲山的最高点——望海峰。带着儿子手脚并用地爬上峰顶,真正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体验。据导游介绍如果空气能见度高些,站在这里可以直望黄海,故得名望海峰。峰顶有巨石一块,上书“石浪飞空”,石下可容游客通行。由于是前一天刚下过雨,当天艳阳高照,远处的景色被雾气笼罩,便只能欣赏“宿雨朝来歇,空山天气清”的近景了。环顾四周,山势巍峨,群峰挺秀,无愧齐鲁最佳地的美誉。身在五莲山,想起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和寒山和尚的“寒山深,趁我心”,懂得了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迷恋山野孤峰。也许,自己的前生前世也是青山里的一棵劲松,只有在这充满灵性的山野才得如此惬意。

听儿子玩得起兴说:山东真好玩。就问他,山东之行开心吧!儿子说:我说的是山洞,不是山东!原来,他也爱上了这座五莲山。

第三章 我敬畏日照那里的海

跳进游泳池那一瞬间,我想起儿子那句让我和妻子乐了半天的话:日照这海可比青龙温泉游泳池大多了。

是啊,这就是日照的海。站在岸上,怎么望也望不到边。远处模模糊糊的水天一色,不知道哪里才是它们的分界线。此前,我也曾经到过北海、珠海、威海等十多个城市的海滨,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日照看海,但仍被海的宽广所憾动了。如果说五莲山,启迪的是一个追求思想自由的自我,那么日照这片海,让我想到的是在大千世界里的小我。

借住在朋友的家里,出了小区的门,就是碧海路,过了碧海路便是开放的海滩了。极其便利的条件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亲近海,每天的早晚我都会陪着妻子和孩子到海滩上走走,象一个日照人那样悠闲地吹着海风。然而,直到告别日照的那一天,我仍然没有克服对海的敬畏。

我敬畏海的无限广袤。在日照,你可以欣赏沙滩上漫步的游人,他们就象外出觅食的蚁群,只是没有蚂蚁那么忙碌。你可以欣赏海里的弄潮儿,只是在你的眼里,他们仅是一群浮在水面的小黑点。你可以远远地欣赏海里的船艇,无论多大的个头儿,看起来都象一片被狂风吹落的树叶。站在日照的岸边,你会感觉自我的渺小,小的到了完全不存在的感觉。这个画面,不正是我在寻找的空灵世界吗?这个时候,你还会有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霸气吗?这种冲击,你还会狂妄地认为自己才是一切的主宰吗?我仿佛听到海的声音:嗨,傻瓜,还有什么烦恼可以让你牵挂的呢?

我敬畏海的顽强执着。在高潮或低潮中观海,我宁愿选择低潮观海,不是我有多么消极,多么淡然。相反,我更享受潮水从低潮转化为高潮、不断向海岸靠近的过程。看吧,你刚放好的鞋子和衣物,不一会儿就被涨起来的潮水打湿了。刚换个位置,它又象一个调皮的孩子一样弄湿了你的衣服。除非,除非你把物品放的足够远,远到玩耍时你的视线之外,否则它总能找到它们。但我知道,那并不是它的目标,它的目标是海岸。就象一个急着回到恋人身边的人,一步又一步地靠近,那些雪白雪白的浪花儿美得象新娘婚妙后长长的丝带,那是它要送给恋人的礼物吗?多么执着的海啊,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一万年过去了就再坚持一万年。相对它的执着,我们是不是太容易妥协了?我们有何颜面再谈海枯石烂,海誓山盟?

我敬畏海的磅礴力量。站在涌动的海水里,即便是在低潮的时候,你仍然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扑面而来,冲击得你已经不能自控,甚至有种将要被海水所吞噬的恐惧。我那象定海神针一样牢牢站稳拍照的幻想,被一股潮水冲击得粉碎。还好虽然未能成为中流砥柱,但也不象纤细牙签那样随波逐流,我生平第一次不再为自己的体重羞愧。乘坐帆船出海的那一天,船随着巨大波浪摇晃的厉害,起落的幅度也较大,想起一句俚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这可是海,容纳百川的大海。规定时间没结束的时候,同船的游客建议返航靠岸。现在回想起上一次来日照,和帅哥同事不顾安全员的警告,在万平口的礁石上狂拍照片,差点被潮水席卷而去成为海生物的美食,真有些不寒而栗了。那次,从礁石上跑回来,被安全员拉着用日照话骂了半天,还好我们不懂日照方言,一句也没听清骂的什么,也就没有计较,也没有影响旅行的心情。估计他是在讲解潮水的力量,现在我却真实感受到了海的无比强大,今生都不会有挑战它的勇气了。

经历了日照海的冲刷,我想起曾经用过的个性签名“登高方知风浪小,望远才晓海波平”是多么自负的事情啊。当朋友问我微信上怎么看不到我下海游泳的照片?我实在没勇气告诉他,我敬畏日照那片海。

第四章  借我一片日照的天

从日照回来,一周过去了,又一周就要过去了,但我仍然惦着那里的天空。不仅仅是因为贪恋它的纯净明媚,更多的是喜欢在日照对天冥想的那种感觉。

到日照的第一天中午,我和妻子、孩子从超市采购回来的路上,下起了太阳雨。也不知道是哪里飘来的一朵云,在我们的头顶上化成了纷纷细雨。软绵绵的细雨里,抬头看到的是白花花的大太阳和不远处仍然挂着明净的蓝和舒心的白的天空。我可以自作多情地认为,这场雨是日照的天特意为我和家人洗尘的吗?孩子并没有见过太阳雨,嘀嘀咕咕地说:啥天气?出了太阳,下着雨。

和孩子一样,在许多人的眼里,世界好象只有晴和雨,明和暗,黑和白,爱和恨,情和仇,忘记了其实多数时间我们生活在一个既有美好,也有丑陋,还有许多无法明确区分、绝然隔离、交织胶着的丰富世界。爱憎过于分明,界线过于明显,但又不能象孩子一样说过就忘记,做了就放下,任由纠结变成折磨,伤害变成伤痛,最后让不快成为压垮自己的稻草。所以,对一些沉重的事,我更愿意做一条只有7秒的记忆的鱼。

我不是智者,但也不愿做一个背着沉重包袱前行的人,或者说不愿做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大学时,母亲开导我写在信里的一句话)。我喜欢放空自己,喜欢或憎恶的,愉快或忧伤的,都由它随着时光的流失去吧,我实在没有太多的力气带着它们前行。在我看来,放空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望天冥想,对着天空去任由思绪狂奔,无穷无尽地空间里足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的记忆,你的全部荣辱都将被那一片蔚蓝稀释成为虚无。而我却习惯了低头生活,总担心扬起的头被看作是孤冷和傲慢。也只有在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我才会有勇气抬起头来仰望,去沉浸在那片包容却不压抑的蓝色里。不知道为什么西方人会把蓝色和忧郁用作同一个单词BLUE,甚至有人把布鲁斯(BLUES)翻译成“怨曲”,还有了深藏BLUE(不露)新词汇。在我眼里,那代表着大海和天空的蓝,更多是和红粉相对的蓝颜的蓝,一种可以与之沟通,让人从自我到小我,从小我到无我的蓝。

同样是一种蓝,日照的天空又不象大海那么单纯,除了云的白,也有红粉的红。在日照的第三天的早上,睁开眼睛就感觉到天空象着了火一样的一片亮红。惊惧中打开窗子,发现是火烧云。感觉整个天空都变得热闹喜庆,我不由得又自作多情了,日照的天在向我秀它的多彩吗?小区的楼房在彩霞的映衬下显得美得无法用文字来描绘。那就是一幅天然的画,或者就是一幅极佳的摄影作品。日照的天空也有金色,那是海上日出的主色。日照,日照,日出先照之地。到了日照怎能不去观赏第一缕阳光的到来。看着太阳从海平线缓缓升起,再次感受到了晨光的美好。一缕缕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普照海岸,天空从简单的灰变成辉煌的金,竟是如此的壮丽。日照的天空也象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会让人在猝不及防地时候变脸。离开的前一天,我和妻子、孩子在浴场正玩得起兴,不知怎么地天就变脸了,下起了豆子大的急雨。站在凉亭下避雨,看到了日照的天生气的样子,乌云涌来人生惧,势如雄师欲摧城。日照的天空也有静谧深邃的时候,那就是夜晚的星空。从万平口步行回小区的路上,第一次认真地欣赏了日照的夜空,那种蓝色深得接近紫色,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星光闪烁,就是一种纯粹的幽深,象一个巨大的有吸引力的黑洞,让人心里有几分怯意。

不去海边的时候,我喜欢坐在阳台上,享受着什么都不想,或者什么都可以想的自由。听着喜马拉雅里寒白朗诵的文章——《一个人的世界》,极富有美感、让人神清气爽的声音读到:世界上有很多人,可自己的世界,却只有一个人。在这个独我的世界里,有一片天空。至于这样的天空是充满了乌云,还是晴空万里,我想这些只是对我有点用。你不一定非要看到。但我不会拒绝别人来欣赏我的天空,就象日照的天空并不拒绝我一样。我喜欢独处,也享受群居;喜欢冥想,也习惯分享;主张自我,也推崇无我。现在虽然不是什么叔季之世,但我仍愿意遵循方圆并用之道。用多元化的观念去欣赏世界的丰富,与投缘的朋友交流,乐哉!乐哉!

离开日照的那一天,我在心里默默地念道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别了日照的天,我带走的只是我的思绪,请借给我一片日照的天,我要作一朵自由洒脱的云。

第五章   山海天

日照之行结束了。第一次看到小区“山海天度假小学”,我就喜欢上了这个霸气的名字。最高莫过山,最广莫过海,最大莫过天,它正是我所喜欢的一个状态,就蒙生了要以“山海天”为题目来与朋友分享我的游记。所以,在沙画馆里体验时,我用手中细细的金沙粗粗地画了一幅“山海天”图。  

山海天是我对日照的记忆,写下这篇文章也是我对日照之行提供帮助的两位朋友感谢。因为他们的名字里分别有“海”和“天”,而我的名字与山有一定的联系。在两级法院工作群里有个同行曾问我是不是登封法院的?因为我的名字让他联想到嵩山。其实,嵩山之北是巩义的辖区,嵩山和黄河一样也是巩义的天然屏障。孩子的名字更是与高山有不可分隔的联系。这也是朋友之间的一种缘分吧,愿所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地久天长。

山海天也是一种亲情。陪伴是最好的礼物,陪伴是最大的幸福。在日照的七天,一家人收获的快乐是其他人无法体会想象的。站在高山海边,我想到的是家庭里,父亲就是天,母亲就是山,孩子就是海,构成了最美的景色。就象大海东移、水落峰立成就了五莲山一样,终究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离开对山和天的依恋,成为一名像大海一样强者,走向一个无限宽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会象望海峰上的塔楼一样,有距离地注视着海的成长变化,陪伴着海的日日夜夜。

期待着与日照的重逢,愿读到这篇文章的人都快乐。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