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以积极心态适应角色转变

----一名转业干部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29 16:18:26


    从军队到地方,对于转业军人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更多的则是考验。因此我们不仅要把转业作为一个转折点,更要把它当成人生的一个新起点。要想在地方上工作有条不紊、得心应手,而不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结合本人转业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认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点:

    一、思考过去,认清“我是谁”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长期的部队生活既让转业干部身上深深烙下了我军优良传统的印记,同时又客观存在着对地方工作环境不熟悉、工作方法不了解、工作特点不掌握等不足。所以说每一名军转干部应该静心总结一下自己的军旅生涯,把部队铁的思想、钢的作风带到地方工作中,同时查找自身不足,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便能更快地适应地方工作。

    (一)优点

    军队是一所大学校、大熔炉。多年的军队生活培养出了我们守时、诚信、勇敢、顽强、自信、思想过硬的特点。军转干部要利用好这一笔宝贵财富,而不能将之抛弃于九霄云外,要以良好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投身到新的工作岗位中。当然具备这些条件,我们更能够模范践行严于修身、严于用权、严于律己的诺言,成为用心谋事、用心创业的人,成为一名让党放心、踏实工作的人。

    (二)缺点

    军人的特点鲜明就表现在优点突出、缺点明显。我认为军转干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不对口。大部分转业干部在部队从事的专业可能到了地方上“英雄无用武之地”。第二,缺少创新精神。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这是特点,但同时也会限制一个人思维的跳跃,缺少创新精神,从而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第三,心态不平衡。个别转业干部自恃经过军旅生涯的锤炼,并且曾经是部队主官,“说一不二”,转业后仍然居功自傲,甚至与他人交往居高临下。我认为转业后,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新的生活节奏,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知识领域,都应当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拉下面子,甘当“新兵”,甘当“小学生”,从头做起,从零做起。

    因此转业干部要认真总结过去,确实搞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弱项,估量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以便“量体裁衣”,发挥优势,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为打开工作新局面奠定基础。

    二、立足现在,坚信“我能行”

    “万里长征从脚下开始”。转业到地方工作,不能只把它当作人生的转折点,而更应把它作为人生的新起点。坚决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要把转业当成加油站,一切“归零”,从头做起。要想真正做到这些,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转变:一是要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部队时我们掌握的知识大多是单一的,但有些人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差距认识不足,总想让环境适应自己,而不是去努力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去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二是要转变自己的工作作风。我们转业到地方工作环境变了,工作任务和工作对象也变了,我们因此也要改变自己的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从而尽快适应新环境、新情况、新变化。第三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好多同志在部队不敢于提出问题,不敢于求变,而是一味地服从。转业后,地方工作的特点,则是在变中求发展,所以应当转变思维方式,工作中要不断的提出新问题,新看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转业干部相对于已在地方工作多年的同志实事求是来说,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大可不必自暴自弃,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要敢于对自己说“我能行”。只要我们加强自身学习,立足本质,在变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提高,在新工作中尽快找到切入点,必然会取得新的成绩。

    三、着眼未来,任性“看我的”

    转业干部大都不会甘于平庸,都想一展抱负,在新的人生舞台上再一次施展自己的才华,抒写辉煌。这样就会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制定新的目标。我们常说有目标的人始终在奔跑,没有目标的人始终在流浪,因为他不知道要去哪里;有目标的人睡不着,没目标的人睡不醒,因为他不知道起来去干啥。生命只有走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所以我们转业到地方工作,能否开好头、起好步,在新的工作中敢于说“看我的、跟我来”,要从个人特长、工作需要、职业特点出发,确立奋斗目标,并坚定自己的目标,用行动证明自己,用业绩证明自己,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到此,我认为军转干部要实现转业“软着陆”,甚至在地方上有所作为,就要经常“照镜子、找不足”,在坚持自身服从命令的军人本色,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的前提下,提高政治素养、钻研业务技能、加强服务意识,逐步改善短板、克服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要搞清自己应该“何去何从”,要坚信自己一定行。结合实际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多调查研究、多埋头苦干,对自己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职能全面掌握与了解。立足本职,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工作中立说立行,不拖泥带水,凭过硬的素质立足,凭优异的成绩获得认可,从而把握身边的机遇,升华自己的人生,为法院整体工作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