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邹碧华精神对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5-06-22 22:25:11


    “用心对待、以心换心”的良知和品格是邹碧华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灵魂基础。邹碧华精神对法官良知与品格的最重要引领和昭示,在于每一名法官要用“心”去传递公平正义,真正把老百姓装进自己的心里,唯此,才能生成法官的信任基础,才能获得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力量和核心因素。

    司法公信力建设面临着“有公正、未必信”的危机,法律评价为公正的裁判结论常常不被当事人所信任。危机背后是新形势下一些法官的良知和品格并不符合社会公众的期待。邹碧华集现代法官优秀品质和传统清官高尚情操于一身,满足了社会公众的一切期待。解读邹碧华精神,“用心对待、以心换心”的良知和品格是邹碧华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灵魂基础。邹碧华精神对法官良知与品格的最重要引领和昭示,在于每一名法官要用“心”去传递公平正义,真正把老百姓装进自己的心里,做一个时时刻刻心中有老百姓的法官,唯此,才能生成法官的信任基础,才能获得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力量和核心因素。

    一、赤诚心: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法治信仰影响他人

    理想、信念、信仰……这些听上去略显空洞且应景的词语,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力量源泉和人生坐标。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就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在群众心中就是一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法治信仰的法官就是法律信仰和尊严的捍卫者,是社会公众法治信仰的播撒者。

    “一个人有信念、有信仰,什么事情都会过去的”。邹碧华就是这样的人,他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以一种忘我的精神投入到司法事业当中,将自己充分燃烧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国家和人民;他视法治信仰为生命,对宪法法律无限忠诚,始终践行和维护公平正义,他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法治灯火,照亮着无数法律人前行的道路。

    实践中,一些法官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产生了职业倦怠,逐渐丢弃了当初的法治信仰,牢骚抱怨、叫苦叫累。作为法律帝国“王侯”的法官,他们缺乏的理想和动摇的信仰必然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审判活动中,极大地消解“臣民”对法治的信心和对法官的信任。因此,提升民众对司法的信任,应当抓住法官思想认识这个“总开关”,通过开展一些触及灵魂、事例鲜活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营造正面法院文化,树立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筑牢法官群体的理想信念和法治信仰,号召他们要像邹碧华那样始终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法治信仰,努力把理想信念和法治精神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公正办理每一件具体案件做起,从真情接待每一位当事人做起,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责任心:用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感染他人

    责任心是敢于担当的动力源泉,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法官肩负着忠实执行法律、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可谓是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在面对一些疑难复杂案件或处理一些异常棘手的矛盾纠纷时,勇于承担责任就能有所作为,担当不起就会逃避或者被压垮,如何自处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法院和法官在当事人心中的形象。此外,法律有时给法官留下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如何在法律原则的框架内妥善地化解矛盾纠纷,也将决定着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认同与否。

    邹碧华始终钟爱司法事业,珍惜法官荣誉,勇于担当,敢负责任,在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范围内,运用扎实的法律素养和高超的司法技能,妥善地审理了一大批在上海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民事案件,最大限度地确保司法公正;他热爱学习,刻苦钻研法律知识,撰写推出了《要件审判九步法》等许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法学著作和论文,切实肩负起弘扬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职责。

    每一名法官都应当像邹碧华那样,牢记自己的职责使命,珍惜法官职业所承载的责任与道义,不推诿、不懈怠,切实承担起作为公平正义维护者的职责,对待一些法律上存在空白的问题,要始终坚持在法律原则的框架内,通过娴熟的庭审驾驭、透彻的文书说理、易懂的普法讲解、细致的案例撰写等,实现好、维护好每一位当事人的根本权益。

    三、同理心:用博大深厚的人文情怀温暖他人

    所谓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做到“推己及人”。在当下这个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仍然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唯一保持不变的“黄金法则”。一个人能够在生活中接近或者坚持该法则,其应当能够获得重任和社会的认可。法官的为民司法,更是需要有一颗真诚的同理心,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民。

    邹碧华就是一位有同理心的法官,他体恤百姓,在法律原则的框架内,设身处地替当事人考虑问题,动用自己全部的智慧去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他尊重律师,积极为律师工作提供便利,主导推出的《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和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为打造法律职业共同体找到了路径。他将同理心倾注到司法的每一个细节,让律师、当事人深切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名法官,就要像邹碧华那样具备一颗真诚的同理心,站好群众立场,学会换位思考,发自内心地尊重律师,体味当事人的痛苦,理解当事人的情绪,始终严谨细致地开展工作,做好司法为民的每一个细节,用人文关怀使司法过程充满亲和力,充分体现出法官的人情味,从而使一切规则在温暖中达成“情理共识”,让冰冷的法律散发出越来越多温暖人心的人文力量。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文章出处:摘自《人民法院报》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