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言语不多,可在他笔下的文稿里无不闪现着他的智慧;他,坐功扎实,经常在夜晚还能在办公室看到他的身影;他,踏实肯干,用实际行动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他,就是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综合科科长陈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陈涛同志2002年毕业于河南财经学院经济法专业,同年12月底考入郑州中院工作,在研究室一待就是十二年。当时的研究室主任刘淑丽告知了选他到研究室工作的理由:“你的文章文采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最符合法院工作特点的。”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鼓励,他也一直致力于将文稿写到最好,而且最符合法院工作特点。
最初,他对研究室没有清晰的概念,不知道是干什么的。到了研究室,才知道研究室工作是为领导决策和审判工作服务的,起着以文辅政的作用,研究室的同志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良好的政治素质、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审判工作经验。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是对机关公文写作一窍不通,二是高中理科的他文字功底薄弱。刚开始,他为了写好一份简报、信息,冥思苦想,可以说是在“憋”材料。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感受到学习是唯一的途径。于是,他经常晚上在单位学习各类材料的写作,遇到不懂的就向同事请教。通过刻苦学习,他很快进入角色,开始着手撰写大材料。为了让院领导更好地了解基层情况,他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万余字的《关于基层情况的调查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了解决执行难问题,他陪同执行局的同志到基层进行了调研,撰写了《关于交通肇事执行难的调查报告》和《关于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调查报告》,并在《法治内参》上发表。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涉诉上访问题,中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基层法院的诉讼调解工作进行调研。陈涛同志为了组织好这次调研活动,事先向各基层法院下发了通知,并印制了调查问卷及表格,发放到基层法院每个民商口的法官手中,要求他们认真填写。通过召开座谈会并对1000余份调查问卷及表格的整理,他撰写了近两万字的《关于诉讼调解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全面反映了全市法院诉讼调解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为了解决诉讼调解中存在的问题,又召开了诉讼调解理论研讨会。他在会前下发了会议通知,并对17个发言代表的近两万字的发言材料进行了认真审查,还提出了修改意见,为会议的圆满召开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会后,他又将发言材料及点评人的点评进行了认真的归纳总结,并在省院《公民与法》上发表。为了让诉讼调解调查报告得到及时地转化,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对调查报告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还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该调查报告得到了省法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做了批示:“郑州中院在对全市法院诉讼调解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诉讼调解的意见和建议,很有借鉴意义。”在此报告的基础上,他又撰写了《强化调解 定纷止争 全面推进诉讼调解工作向纵深发展》的经验材料,并在全省法院民事审判经验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使我市法院诉讼调解经验得到了推广,对我市法院诉讼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经过10几年的锤炼,陈涛同志的自身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经他撰写的大小材料有几千份,字数近百万。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多次被评为调研能手、信息宣传能手、个人嘉奖、案例工作先进个人、依法治市工作先进个人、郑州市青年岗位能手等,并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06年,由于工作调整,陈涛同志负责案例、裁判文书评查、评比和部分文秘材料等工作。陈涛同志明白,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更有力量。所以,这些工作仅靠自己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大家的配合,要教给大家方法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
为了提高全市法院的案例质量和广大法官的案例意识,他一方面自己购买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的《人民法院案例选》和《人民法院公报》,认真学习上面案例的写作技巧和评析的切入点,自身的案例水平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根据自己所学进行总结,为法官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案例素材非常好,但法官不会写的,他就和法官面对面进行交流,进行现场指导,共同探讨案例的切入点,使法官能更好地掌握案例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对于法官没有时间编写案例的,他就把判决书拿来自己写。对于案例成果,他积极向省法院和最高法院推荐,案例发表后,作者有了成果,大大提高了编写案例的积极性,对于自己参与编写的案例,他从不署自己的名字,一些作者对他由衷感激,也更加支持他的工作。最高法院或省法院一有案例培训,他就积极推荐热衷案例写作的法官参加培训。对于上级法院颁发的案例奖项,他能推就推,让给其他同志。每年都组织优秀案例评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或法官导师对全市法院的优秀案例进行评选,并对每篇案例进行点评,对于评选出的优秀案例,编印成书供大家学习,让大家对案例有更直观的理解。这些年来,每年郑州市两级法院发表的国家级案例都近20篇,省级案例近30篇,还有四篇案例被省法院评为参考性案例,郑州中院也被最高法院评为优秀案例集体,在省法院的案例考核中,郑州中院一直名列前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大家的支持外,背后还有陈涛同志的影子,离不开他的努力。
为了提高全市法院的裁判文书质量,陈涛同志认真学习了最高法院的各类裁判文书样式,并且制作了文书模板,供全市法官学习,全市法院的文书得到进一步规范。每年组织一次优秀裁判文书评选活动,邀请上级法院的领导或中院业务骨干采取分别打分的形式,对选报的优秀案例进行评选,并逐篇进行点评,印发《优秀裁判文书选》供全市法院法官学习,提高他们撰写优秀裁判文书的能力。每年组织两次裁判文书评查活动,随机挑选评查文书,通过互评的方式对裁判文书评查,进行事后监督,对于评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到庭,让他们及时更改,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将裁判文书评查和裁判文书上网工作有效结合,通过对上网裁判文书进行评查,不断提高上网裁判文书质量。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全市法院的裁判文书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勇于担当,事不避难
研究室由于人员少,每人手头都有好几项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但陈涛没有怨言,勇于担当,事不避难。今年3月份,为了适度营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氛围,研究室要对一楼大厅的展板内容进行部分更新,魏主任将任务交给了陈涛,要求三天之内必须完成。此时陈涛同志的手头还有几个比较急的材料。但是,他二话不说,接下了任务。在第一时间拷取了照片,连夜加班整理文字材料,在第一时间将照片和稿子交给印刷厂,印刷厂的同志也跟着他加班加点,对排版修改了七、八次才最终敲定。期间,印刷厂的同志也有情绪,认为钱不多,活不少,还不够麻烦。在第三天晚上七点,印刷厂的同志来安装展板,由于墙上要贴的字都是偏旁部首,他和印刷厂的同志一起拼字,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将字拼好,因为少了几个标点,印刷厂的同志又回厂里重新制作,等全部安装完成已经是将近夜里十二点。虽然这三天连续加班,身体极度疲惫,但看着贴好的板面,看着墙上“规范、创新、统筹、公正”和“作风建设一刻不放松”几个大字,他非常开心,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焦裕禄精神。
为了一份担当,他牺牲了与朋友聚会、与家人团聚的日子。2011年,他的儿子由于重症肺炎、呼吸困难而住进了重症监护室,靠呼吸机来吸取氧气,他和妻子守在监护室外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而此时,他手头正好还有一些工作要处理,家人就忍不住埋怨:“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去工作,离开你别人就不能干了?”但他知道别人没接触过他接手的工作,对总体情况不了解,他怕别人处理不好,所以,他只好到单位处理工作。现在,孩子三岁多了,在他姥姥家里,每到周末他们夫妻二人都要坐火车去看孩子,但经常因为加班而推迟看孩子的时间,有时最长一个月才去看孩子,虽然妻子没有说什么,但陈涛心里有着深深的愧疚。
这就是陈涛同志,在他的工作日历里,很少有周六周日,更多的是通宵达旦,伏案笔耕,更多的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着不平凡的坚持,正如他在QQ签名中说的那样“用心!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