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无声的叮嘱

  发布时间:2015-05-20 10:20:20


小时候,父母告诉我,做人要诚实、善良、守信。上学后,老师告诉我,学习要努力、勤奋、刻苦。工作后,我成了一名法官,也有了自己的家。家人告诉我,工作要勤勉,判案要公正,司法要廉洁。后来院里开展亲情寄语活动,我的丈夫就给我写下了“贤能兴家,廉可避祸”的亲情寄语。他嘱咐我不要在人情交往中迷失了自己、亵渎了法律。

    到法院工作20年来,我办理了1000多个案件,曾遇到当事人过来送钱、送物、送卡。我出生在农村,知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能够当场拒绝的就拒绝了,不能拒绝的,事后就通过合议庭其他成员退回,不给自己以侥幸,也避免当事人产生其他想法。也曾遇到熟人托请的案件,为了找个合适的拒绝理由,我费尽心思。但无论怎样,我始终坚守着内心的公正,要求自己不因人情和金钱出卖法律,也不强求他人为自己的亲友法外开恩。刚开始,我也为每次拒绝忐忑不安,担心会不会把亲戚、朋友都得罪了。后来慢慢的也想开了,在公正与人情之间,不能两全其美,因为坚守公正而不被不理解,也没什么遗憾。

    一个法官,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只是守住了司法廉洁的底线。“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还需要在我们办理每一起案件时更加耐心、细致、高效,这意味着要在每一起案件上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近年来,我院行政案件的数量逐年上升,审判人员却一直在减少,加班加点是每个行政法官的家常便饭。作为女法官,除了办好案件外,还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如何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是每个女法官都正在面临或者曾经面临的问题。

    前两年,孩子上小学,我因为工作忙,常常把案件带回家,我一边打判决,孩子一边写作业。刚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直到有一天,儿子学校开家长会,老师专门把我留了下来,指着儿子的作业本,生气的说,“你看看他的作业,这写的还是字吗,你们做家长的,怎么在家这么不负责任,也不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我顺着老师的手指看去,果然写的东倒西歪。面对老师的责问,我无言以对。我也想看着他做作业,及时纠正他不良的习惯;我也想在睡觉前,陪他说说话聊聊天,我也想在公开课时,都能迎着他期待的眼神走进教室,看着他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是,我不但是一个妈妈,我还是一名法官,多少焦灼的眼神等待我下发判决,多少期待的目光等待我答疑释惑。上班时间难以完成的任务,我只能牺牲业余时间来完成。在选择恪尽职守的同时,我只能选择放弃部分家庭的责任。其实,何止是我,我们的法官谁没有过这样的自责,谁没有过这样的愧疚,但如果对家人的自责和愧疚能换来当事人的信任和满意,值得。

    担任副庭长以后,任务更重,标准更高、工作更忙了,但信访案件又对我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次,一个当事人来访,我赶紧下楼接待,不知她是不是有意,她说我每次只能想起一个问题。结果一下午我三次下楼接待她,从下午一上班,到晚上近9点,接待笔录作了十几页。后来她又因不满意有关案件的结果,坐到我院门口不走,声称如果不答应给她的案件改判,并且赔偿她因为诉讼产生的差旅费,她就不走了。最后又发展到用手机发短信侮辱和谩骂我。那一段时间,我每天一起床,收到的短信就是她的辱骂。我心情灰暗、沮丧、委屈。家人知道后就安慰我说,“你们干的这个职业,就是每天面对许多矛盾,她对着你撒气也很正常,不能跟她计较。要是过几天她不骂了就算了,要是一直这样,你就给院里反映一下,院里肯定有办法。”听到家人的宽慰,我心情舒展了很多,打起精神又投入到工作中。后来此事向院里反映后,最终得到了解决。这件事发生以后,我对法官这个职业的艰难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如何处理好信访案件增添了信心。我想每处理好一个信访案件,就意味着多一份对法官的理解,多一份对法院的信任,多了一份对法律的尊重。我没有理由不把它做得更好。

    伟大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作为法官,如果不能在各种纷扰之中也有所坚守,有所敬畏,那么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的誓言终将成为空谈。工作20年来,正是因为对公正的坚守和对法律的敬畏,才让我一步步走到现在。而亲情寄语,指引了我前行的方向,也给了我坚守的信心。

    点评:我们每一位干警都在用真实的行动践行着亲人的嘱托,努力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让亲人引以为骄傲和自豪。他们是全市法院干警中优秀的代表,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让亲人《无声的叮嘱》成为干警的人生座右铭,永远激励我们前行。(点评人:郑州中院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处处长吕家祥)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