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推进依法治国 构建政治文明

  发布时间:2003-08-20 13:47:0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阐述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把“政治文明”四个字第一次写进了党代会的报告中,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并列,这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方针,对于处在深刻变革中并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可以说,推进政治文明无疑任务重大而艰巨。

                                            (一)

    所谓文明,在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人类文明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文明。它是阶级社会的特有产物,具有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任何形态的政治,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因此,政治文明体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无论构建何种政治体制和制度,还是开展什么活动,其宗旨都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应当具有这样的特有涵义:一方面,是社会主义的规定性,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和基础是人民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力缘自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根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政治文明的规定性。即它的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要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契合现代政治文明的前进方向,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上这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所在,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在这两方面规定性的辩证统一基础上进行。

                                            (二)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内的社会不断全面进步的过程。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五大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理国家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活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就使我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框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基本途径。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宪法所规定的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环节。在党的领导下,实施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也理所当然地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制度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才能保证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标志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早日实现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似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第一,要坚持把中国共产党作为依法治国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党在二十八年夺取政权和五十三年执政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领导地位。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证明,党的领导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坚强保证。要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坚持依法执政。要通过对政治、思想和组织等方面,包括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依法执政等等来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既要总揽全局,集中精力抓大事,又要协调各方,使各种组织能步调一致开展工作。

    第二,大力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这是实施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律交给人民群众,积极培养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精神,增强公民遵纪守法、维护自身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认识到学法、用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方面,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从而更自觉地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为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三,做好立法执法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立法是前提,执法是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因此,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就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切实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法律质量,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法律体系。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切实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公平和正义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要按照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司法体制,逐步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要不断探索司法体制改革新路子和新制度,切实保障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政治文明基本要求。

    第五,正确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法律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同时,充分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使之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切实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来源  中国普法网

     责编  功  常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