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读书的,没有不喜欢购书存书的。而我则买书成癖,惜书如命,存书如藏金,或者说是把藏书作为一种事业去干的。因此,多年来的许多购书访书片段深印在脑海里,时时催促我写成文字。
我买书是不论时间和地点的。在家,新华书店和街头书屋书亭是我时常光顾的地方,就是路边的地摊,我也每逢必停足,希望能有意外的收获。双休日节假日,到省会逛图书城、购书中心和古玩城挑书,也几乎成为习惯。就是出差旅行,也成了我购书的绝好机会。在外面各地书店里,我常常能碰到自己长期很想买到而在县城找不到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常常是我出差和旅行回来的“战利品”。
去年五一期间,我家和两家要好的老邻居结伴到北京旅游,我竟让妻子和女儿与邻居一道游玩,而独自一人逛了一天的琉璃厂。琉璃厂是北京著名的图书和古玩聚积地,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在那里,我踏遍了每一个大小书店,特别是中国书店、古籍书店和特价古店,更让我流连良久。多年来我一直在努力寻找明代中州名士中牟先贤张林宗的诗集和资料,很希望在那里有重大发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家古籍书店,我终于翻出一套五册本的清初著名学者张林宗的弟子周亮工的《赖古堂集》影印本,里面有周亮工为他的老师张林宗作的传记和多首记录他与张游学生活和回忆张林宗的诗文,让我如获至宝。
那天晚上,当我提着大捆小捆的书籍回到我们住宿的旅馆时,邻居十分吃惊。深知我买书德行的妻子除了给我几句嘲谑,也无可奈何。返回的途中,加上我在北京工人文化宫书市上所购,同行的邻居都成了我的搬运工,多少都有一些“重任”。可妻子哪里知道,带到旅馆的只是我这次所购书籍的一小部分。我在书店办好邮寄手续邮回的清光绪《顺天府志》(1套16册),清代《山西通志》(20册)和《台湾府志三种》等几套方志数十册,才是我那天的重要收获。在我内心,却仍遗憾未能找到张林宗的诗文集。
今年7月19日,我和一位同样爱好中牟文史的朋友到开放的省图书馆访书。从一楼到四楼,从阅览室到资料室,再从地方文献室到古籍文献室,我仔细地查询卡片,搜寻目标,像大海捞针,更像披沙拣金。腿站酸了,手翻疼了,也在所不惜。终于在古籍文献室发现了清光绪七年由中牟籍的翰林院编修仓景愉重刻的张林宗《原圃集》和《塞庵诗》三册。我当时兴奋地真想喊出声来。我问管理员能否完全复印,管理员说按规定只能部分摘抄和在馆内部分复印。我一再解释说,这部分古籍是家乡名人传世稀少的诗集,希望能格外“开恩”,但管理员说不行。我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占有”“攥取”欲,趁其不备,钻空子来到了外面大街的复印部里,全部复印下了张氏的诗集。回来后又托人装订成书,成为我藏书中特殊的珍品。
一段时间里,我浸霪在张氏诗集里,从首至尾,逐首逐句,用心揣摩,查对资料,甚至为了弄清诗中人物,不惜花功夫研读《明史》《清史稿》原著。我发现,与张林宗交往的朋友,称上中国历史人物的就有王思任、钱谦益、王损仲、徐勃、曹学佺、刘之凤等,至于属于当时中州名人的就更多。张林宗与他们或诗书交往,或饮酒结社,唱和赋诗。就其在当世和后代的影响而言,确实无愧于名士之林。我对其了解越深,崇敬之情越重,终于抑制不住冲动,在一周之内连写下六篇对张林宗的研究系列文章,其中的《张林宗与藏书》还被《郑州晚报》发表。
多年的读书生活,我悟出,为消遣而读书、买书,或许能让人打发无聊的时光,但这只是低层次的享受。而如带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去读书,就能较深地体验到读书是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如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研究,去淘书访书,一旦有所发现和收获,找到自己日夜想的“宝贝”时,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更让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进而我又悟出,读书之人之所以把购书称之为淘书,正因为在书海中挑书,犹如在矿石中淘金;而得到一本好书,无异于淘到纯度很高的富矿甚至是天然的纯金。以淘书淘金喻购书访书,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而淘的过程带来的惊喜和享受,更是常常出人意外,妙不可言,非经过者,是难以想象,言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