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七岁登基,十六岁亲政,文武双全,雄才大略,开创了大清王朝的康乾盛事,成为对中华民族有深刻影响的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代雄主。关于他的历史传说故事,影视剧如《康熙微服私访记》等一直热播,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率。但历史上真实的康熙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面孔:终身好学不倦的读书人。他学识渊博,会说英俄等多种外语,精通数学、天文、书法,诗词等科学艺术。《康熙大帝》的作者著名的作家二月河先生说过,康熙皇帝按照一般的说法,可以称上十几个“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科学家……;他的才能的“边角料”都可称上名人。真是中的之言。
康熙皇帝读书好学一辈子,对读书有很深的体悟。对读书方法,读书功能,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时机等等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心得,对我们今天读书学习仍有指导借鉴意义,值得品味。
在康熙看来,读书可以寡过,使人少犯错误,因为书中的古人事可资供鉴。“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读书可以养生。康熙说:“凡人养生之道,无过于圣贤所学之经书”。至于读书方法,康熙说:“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朕自幼读书,间有一字未明,必加寻绎,务至明惬于心而后已。”就是说,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联系实际,善于思考,寻求究竟,弄明道理。但又不能拘泥于字义,“读古人书,当审其大义之所在,所谓一以贯之也。”
读书不但可以养生,寡过,明理,而且是进德修业的重要通径。“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要做到这些,则要独立思考,不尽信书。“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善读书就要养成好读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至老不辍。康熙说:“朕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几之暇犹乎不释卷。”而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就要从幼年抓起,“人在幼稚,精神专一通利;长成以后,则思虑散逸外驰。是故应须早学,勿失机会。”读书须趁早,莫使“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许多成功者的经验体会。
以上十则读书格言,大多是康熙晚年总结出来教育子孙的读书经验,从不同侧面论述了他的读书感悟,心得,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读书理论。特别是他谆谆告诫的“应须早学,勿失机会”的人生格言,对我们应该起到警醒作用,切不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