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春天,我写过明代刑部尚书刘之凤的传记《牟山忠魂》之后,到刘集刘之凤故里寻访古迹,从时任刘集乡长李海那里得到刘氏续家谱的事,希望有新的发现,便找到刘集村刘氏同宗后裔了解情况,得知所续家谱中有刘之凤画像。我看到家谱中所录画像模糊不清,便问原件在何处。说是在邵岗乡(今官渡镇)堤刘村刘之风后裔刘泽长家。我便驱车直接找到刘泽长家,为了取得他的信任,还专门带了我在《官渡晚报》连载的《牟山忠魂》一文。
在刘泽长家,听说是要看刘之凤的画像,77岁的刘泽长又叫了他的80岁的哥哥刘泽远,二人系刘之凤直系17世嫡孙。说起祖传画像。其先人如何在数百年的乱世精心呵护珍藏,在逃荒逃难中如何藏在破棉大衣中;“文革”动乱中如何被乡里造反派破四旧收走,其在乡里做饭的本家如何费尽周折疏通关系把画像要回来,而同时被抄走的张尚书张孟男的画像就因破四旧被毁,一种侥幸之情溢于言表。为了让他们拿出画像给我欣赏,我先做了介绍,说我如何对刘尚书等先贤崇敬有加,想收集他的资料遗物进行研究,说着恭敬地拿出我为他的祖先刘之凤写的《牟山忠魂》连载报纸,年过八旬的刘氏兄弟,目力不佳,但仍然十分专注地看完了我的文章。之后才拿出珍藏的祖先画像,慢慢伸展让我观看。大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原以为画像如刘氏家谱所附,是其人身像,谁知是一副消夏休闲图,家谱所附只是剪裁后的头身像。画像(高)长两米多,宽近一米,是画在绢上的装裱画。画上刘之凤一身闲装,坐在一株老枯柳树旁,身边两个童子侍候,一手捧瓶插的荷花,一手执扇扇风,附近有高大稀疏的老柳,远处是起伏的岗峦,还有一条大河。据刘氏介绍,背景是刘之凤的别墅牟山脚下的贾鲁河畔。文献记载刘氏兄弟曾在贾鲁河畔的青峰岭上为父母建怀二亭,刘家的庄园也在附近,应与史实相符,画的上边有四处名人题跋的象赞,因年代久远,个别文字已漫患不可识,但大致内容尚可明白。方面大耳,满脸络腮胡子的刘之凤虽是消闲之中,仍有十分威仪,尚书之尊一望可知。我和同事观看欣赏,赞叹不已。
停顿的间隙,刘泽长用手指在刘之凤的上唇部问我们,看到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象卖关子一样,稍作迟钝说道,你看他的上唇处有一小块绿色,那是艾叶。传说他的祖先刘尚书是豁子,画像时为了遮丑,聪明的画师灵机一动,就地取材摘了一片艾叶贴在豁唇处,不仔细观看,很难发现其中的隐秘。他还说,画像是刘之凤晚年回家休假,专请画师画的。为了给他画像,画师前后跟了刘之凤半年多时间,不断观察揣摩,直到在刘之凤消夏时才发现最佳的画像机会和环境。画像是工笔,而附近的环境又有文人笔意的韵味。画中枯柳,岗峦,水流、层次分明,色彩逼真,实为一幅人物生活佳图。可惜看画的当天是阴天,光线不好,随行的同事(朱玉敏)拍照的效果也不甚好.
过了一段时间,我与朋友王询再次观赏此画。因为第一次看画后,我讲给了王洵,王洵精书法,懂鉴赏,对画也颇有研究。我的发现让他很感兴趣,就提出去看看,还说画品相破损,可以重新装裱。这次我去,因是旧相识,刘氏兄弟没有迟疑便又拿出让我们欣赏。王洵边看边鉴赏,我则用心领会,对画的欣赏比上次进了一层。我们提出把画装裱,刘氏颇有赞同之意。但随即又心生迟疑,问道现在就拿走?便不再作声。我们知道刘氏不舍,或许也有几分不放心吧,就没有坚持。
在不长的时间内,我两观刘之凤画像,印象十分深刻。多年来,我不时拿出第一次看画时抄录的像赞文字,断句品味,被先贤的风采所动。联想到这次消夏不久后刘之凤即遭冤死在狱中,心中为之惋惜不平,感慨中牟的几个历史名人,多数下场凄惨,令人唏嘘不已。潘岳陷入宫廷内斗,被满门抄斩。神笔张林宗被河水淹死在开封城里,史可法英勇抗清身首异处 死在扬州城内。张孟男历尽坎坷,死在南京户部尚书任上。刘之凤则被阉党诬陷,屈死狱中,直到后来才被醒悟的崇祯皇帝平反。每想至此,我总有一种不平之气郁塞胸中,不吐不快。多年以来,此情未舒,此意难平!
品读刘之凤像赞,也许能够稍释心中的这种不平郁结之气。
(其一)○皙而婆娑柳阴 手握玉轴舒芬 泛心无言,徒倚似高○吟。覩其容兴之象而可想○,易之襟○○。康熙○酉清明后一日渠○马常沛竹船氏偶题。
(其二)○冠跌足,意也可居,望之俨然,即之似於,彼姣执○○ 美捧渠,心手手爱矣在○ ,有陶家之风韵,无稽氏之潇疏.乃今之君子,亦太左(右)之贤○。乙酉夏日宛○讳齐商巷○○○题。
(其三)体丰而厚,色泽而和。三十年来,受用良多。今此夏月,杨柳婀娜。有美在旁,如何○○。乙卯嘉平月越弟张理志笑题。
(其四)山○植形,珠玉○容○依柳绿近○雨兆忘拽其○,○○看笑貌,登其堂如坐春风,嘻○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