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古之遗爱说子产

  发布时间:2014-07-25 15:54:12


    河南省会郑州,有一条最古老最享誉盛名的河流,那就是金水河。

    金水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颂扬着一位遗爱百姓的士大夫。相传,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郑国一位执政大夫病逝。郑国百姓感受他的惠政遗爱,悲痛至极,纷纷拿出家中的金银珠宝和首饰,送到他的家。这位士大夫的儿子遵照父亲生前遗嘱坚决不收,成车的金银首饰堆积在他家门前。百姓中有一位道德长着说,应该吧这些珠宝送到大夫的封地,倒入河中,让他的恩德像河水一样川流不息,造福百姓,留芳百代!民众听从老者意见,将金银财宝倒入小河中。不久,这条无名小河金光闪闪,波光粼粼,人们便将这条河起名金水河,千百年来,一直流淌滋润着郑州这片古老而有生机的土地。

    这位被百姓敬仰在士大夫,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子产。子产,(前522年),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名成子,字子美。春秋末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郑穆公之孙,子国之子。以父字为氏故曰国侨。因居东里,又称东里子产。自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始,子产被任命为郑国之相,执政二十余年。当时,晋楚争霸,郑国弱小,处于两强之间。子产妥为周旋,卑元得宜,保持郑国太平无事。为使处于内忧外患的郑国强大,子产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的改革,对中国的历史,特别是法律思想制度,产生深刻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作封恤”,划定地界,防止民众争夺,二是,“作上赋”,肯定土地私有权的合法性;三是“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子产为了巩固改革取得的成果,以“铸刑书”的方式,将郑国的法律刻铸在鼎上。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比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早了近100年,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四是反对毁乡校,鼓励百姓向统治者进谏,提倡言论自由和学术争鸣。五是提倡宽猛相济的刑事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乡校是古代乡间闾里的公共场合,既是学校,也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郑国一位大臣曾向子产建议将乡校毁掉,子产说,为什么要毁掉?人们干完活来这里聚一下,议论施政的好坏,对朝政给予监督。人民喜欢的,我们就推行;反对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可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仗权势能防止怨恨。制止这些议论很容易,然而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听取这议论后把它作为治病的良药。这就是“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思想。

    由于子产的改革和善政,郑国在他执政期间一度国泰民安。他死后百姓怀念他,就连远在鲁国的孔子听说子产死了,也痛哭流涕说:“古之遗爱也。”(《左转.鲁昭公二十年》)。在《论语》中,能得到孔子交口称赞的古人只有周公、子产和晏婴了了数人而已,而子产又是他情有独钟的贤者。孔子访郑国,就是为了考察子产的善政,为此他在郑国东门外与弟子失散,饥饿不已,惶惶如丧家之犬也在所不惜。在《论语》和《左传》中,多次记载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如:《公治长》篇第五: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民为忠臣,于己为恭敏,故吾皆以兄弟之。”

    《宪问》篇第四十:或问子产,子曰:惠他。

    《左转。鲁昭公二十一年》:子产临终对将继其为政的人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末如猛。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孔子对此评论道:“善哉!政宽则轻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失之以宽。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宽猛(严)相济的思想家、政治家”,虽然与当今我们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涵意不完全相同,但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无疑是明显的,或者说我们是继承和借鉴了他的思想的。

    子产去世后,郑国百姓在他的墓地(今新郑市西南约十公里的径山顶)附近修建子产庙祭祀他。《水泾注渭水》:子产墓“累石为方坟,坟东有庙,并东北向郑城。杜亢凯言不忘本。”修庙之外,又在新郑县城西关外和其封地郑州修建两处子产祠(又称大夫祠),春秋两祭,永志纪念,后代屡废屡修,历代帝王大臣、文人墨客游经此地,或专门吊访赋诗作记者,举不胜举。大宋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赵恒封禅嵩山,巡幸郑州驻跸于子产祠,专意款谒,御制驻跸诗一首,抒发了一国之主对子产的情感:

    款谒已伸祈福意,巡方因慰傒徕心。

    都畿仰望和鸾至,关辅欢迎警跸临。

    地志周爰风俗美,郡民遍洽渥思深。

    国侨遗爱常如在,百执宜思继德音。

    政在养民,子产能之。

    咨尔多士,无忘仰止。

    明朝诗人冯振(郑州人,明永乐年间进士)凭吊新政子产祠,咏《大夫祠》一首:

    子侨相郑七雄尊,一见遗祠愧宦情。

    都鄙利功今未改,溱洧桥月夜还明。

    人思旧惠椒觞酬,雨积空阶兔麦生。

    乡校至今留不毁,可知郡邑足书声。

    广西桂林人包裕,明宪宗成化年间进士,初任抚州推官,郡无冤狱,被称为包公再世,有“小包”之誉。后任河南佥事,至《公孙大夫庙》,以高山仰止之情,写下诗篇:

    当时豪杰事纵横,独有先贤治尚平。

    回善见称君子道,一宽无愧惠人名。

    济人渡口苔空合,听政堂前月自明。

    按部今从祠下过,高山仰止不胜情。

    同一时期的彭刚(字性仁),江西清江人,在汝州知府任上政绩卓著,被擢为河南佥事。他对子产的惠政遗爱也充满敬仰之情,曾到子产祠拜谒,赋《公孙大夫庙》一首:

    古庙临官道,清秋照夕阳。

    爱遗缘政猛,国在仗辞臧。

    暮草年年合,炉檀日日香。

    公孙千载业,乡里奉烝尝。

    诗人秦金,字国声,江苏无锡人,弘治进士,曾任河南学道,后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累任南京兵部尚书,居官廉正自持。他在河南期间捧香一瓣,拜祭子产,留下《公孙大夫庙》诗:

    瓣香端拜大夫祠,千载高风想见之。

    爱士不忘乡校化,济人犹说乘舆私。

    云荒碧草迷春塚,雨湿苍苔卧古碑。

    郑国山川登眺里,独留遗像不胜悲。

    有学者指出,《左传》大抵前半出色写一管仲,后半出色写一子产,中间出色写晋文、悼公、秦穆、楚庄数人而已。又说,《左传》载列各国卿言行多矣,未有详如子产者也。是说子产在春秋时期的诸国政治家中,地位是很高的。而清初史学家王源说的更明白:“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子产为春秋第一人。”诚哉斯言!

    温家宝当总理时,在记者招待会上曾两次引用子产的话。第一次是当总理那一年,他引用的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在今年两会结束后引用的是“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看来当今人民总理也从子产的思想遗产里汲取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因赋四句作为结语,表达笔者对这位河南郑州先贤的赞颂:

    最早刑书铸成文,

    不毁乡校听民论。

    惠政功德圣人泣,

    子产春秋第一人!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