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潘岳屏居天陵山

  发布时间:2014-07-03 15:53:03


    潘岳于晋武帝泰始四年(268)二十二岁时任司空椽,踏入仕途。当年正月,武帝躬耕藉田,潘岳代司空裴秀作《藉田赋》,以美其事,一举成名,也因此招致妒忌,栖迟十年不得升迁。一直到咸宁四年(公元278)出任河阳令,才发生转机。

    出任河阳令之前,潘岳最失意的一段时间屏居天陵山,构堂读书,栖心世事,韬光养晦。他自己《河阳县作》诗中留下了这种印记:“微身轻蝉翼,弱冠忝嘉招。在疚妨贤路,再升上宰朝。猥荷公叔举,连陪厕王寮。长啸归东山,拥耒耨时苗。幽谷茂纤葛,峻岩敷荣条。落英陨林趾,飞茎秀陵乔。卑高亦何常,升降在一朝。徒恨良时泰,小人道遂消。譬如野由蓬,斡流随风飘。昔倦都邑游,今掌河朔徭……”

    由于潘岳后来的治绩和文学地位,使他成为后世怀念的楷模,连他当年屏居读书的地方也成为文人名士凭吊的圣迹,特别是他的读书堂,作为名胜古迹留传甚久,到了唐代还不断为人游览吟咏。全唐诗中有一首《竹山连句题潘氏书堂》,就是颜真卿、陆羽、李蕚、潘述等18位名士在某年春天游览胜地联句赋诗的结果。全诗一人一联,共十八韵:竹山招隐处 ,潘子读书堂 。万卷皆成秩,千竿不作行。练容餐沆瀣,濯足詠沧浪。守道心自乐,下帷名益彰。风来似秋兴,花发胜河阳。支策晓云近,援琴春日长。水田聊学稼,野圃试条桑。巾折定因雨,履穿宁为霜 。解衣垂蕙带,拂席坐藜床。檐宇驯轻翼,簪裾染众芳。草生还近砌,藤长稍依墙。鱼乐怜清浅,禽闲喜颉行。空园种桃李,远墅下牛羊。读易三时罢,围碁百事忘。境幽神自王,道在器犹藏。昼歠山僧茗,宵传野客觞 。遥峰对枕席,丽藻映缣缃。偶得幽栖地,无心学郑乡。

    诗歌第一联,颜真卿开宗明义,点出作者凭吊之地。往下陆羽以书和竹为对象,紧扣诗题。以下各联依次分别为李萼、裴修、康造、汤清河、清昼、陆士修、房夔、颜粲、颜颛、颜顺、韦介、李观、房益、柳淡、颜岘、潘述等人联缀成篇。全诗缅怀了潘岳的功德,描绘了读书堂附近的景色,抒发了众人游览活动的愉快感受,通篇怀人,咏史、绘景、状物,抒情相结合,和谐天成,不失为一首联咏佳作。

    唐代诗人许浑(字用晦)以“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诗句脍炙人口,流誉诗坛。他有《途中逢故人,话西山读书堂,早曾游览》诗,也是以潘岳读书堂为题的:西岩曾到读书堂,穿竹行莎十里强。湖上梦余波滟滟,岭头愁断路茫茫。经过事寄烟霞远,名利尘随日月长。莫道少年头不白,君看潘岳几茎霜。

    诗人潘腾《午夜书灯》:“山窗映短檠,临鸡报清曙。借问此何居,潘安读书处。”说的更明白,诗人在先贤潘岳读书的地方深夜读书,至金鸡报晓还浑然不觉,可谓勤奋至极。

    这几首诗中,说潘岳读书堂(处)有的说在“竹山”,有的说“西山”,究竟所指何处,这就不得不说说天陵山的地理位置和情状了。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之五·西京三[巩县]载有“天陵山,在县南六十里。潘岳《家风诗》所云天陵岩,谓此也。”而《郑州大辞典·青龙山》条云:“在巩义市中部偏南,古称霍山,天陵山。亦曰东西盘龙山。宋时建陵于此山之阳,遂得名青龙山。山体呈东南西北走向,海拔1042米,面积56平方公里,中有后寺河将山分东西青龙山,异山合体,中有数十峰。山中有汉明帝时所建慈云寺。”十分清楚,天陵山被一条河分为东西两部,异山合体,河湖绕带掩映,又有古寺处其间,风景幽美,适宜构堂读书。潘岳在此屏居苦读,再自然不过。何况潘岳的家距此较近,十分方便。至于唐时这里又称竹山,大概是这里翠竹茂盛,连绵山中,文人学士又多爱竹,故又称竹山吧。

    这几首古诗足以给人清晰印象,潘岳读书堂(读书处):有竹有寺清幽无限,与史料所载和当今的地理形胜吻合,遗址位于巩义南部青龙山(古天陵山)之西山,应是可以肯定的。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