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院党组研究决定施行领导联系法庭制度,我分包联系偏远的黄店法庭。这自然让我想起早年在法庭工作的经历,一幕幕情景象过电影一样来到眼前。
我1987年7月从省司法学校分配到法院,在民庭工作到年底,第二年初就被调到郑庵法庭当书记员,其间还有一个月是下乡驻队。当时的法庭是老火车站的房子,独家小院,距乡政府不远,开始在政府伙上吃饭,后来感到不便就自己立伙做饭。庭长老姬和副庭长老阎、审判员老马都是转业军人,农家子弟出身,有着农民的勤劳和朴实,我们就在空院里开垦菜圃种菜,辣椒、韭菜、大葱、萝卜、白菜、茄子、豆角、、、、、、井边上还有一棵葡萄。由于那是沙质土壤,地贫瘠无力,菜不是甚好。但我们都把种菜当正经活儿干,办案之余施肥浇水,打杈捉虫,既锻炼了身体,又调节了脑力,不求菜多丰收,就要个充实休闲,因此也其乐融融,情趣盎然。就连厕所里的大粪,我们也按时节施洒,不觉得脏臭!我从小在家里也干过农活,因此与几位老同志在一起,也很随活儿,象一个家庭一样和睦自然。不管开庭或调解到多晚,案件一结束,做饭时大家一齐干,摘菜的摘菜,压水的压水,下厨的下厨,想改善生活了,就到街上买点肉类,吃饭时几个人围桌而坐,有时也在庭院里享受习习凉风,边吃边讨论某个案件咋办,或谈论听到的乡里奇闻轶事。姬庭长是部队营级转业干部,好听收音机,有时候也把他的老式收音机放在餐桌旁听新闻,谈论国际形势,国内大事。那时候条件差,每人一辆自行车,下乡办案传人都是两人结伴而行,一路上说着话儿,也不觉寂寞劳累,一般回院里找领导签文书、打印校对,都是我的活儿,我也乐意。
老姬有能力有阅历,思路清晰,也爱学习,我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老阎老马也有经验,都愿意向我传授交流。因此,我工作能力进步很快。特别是他们看我科班儿出身,功底不错,不久就让我起草所有案件的裁判文书,然后庭长审核把关。我的文书经常得到他们的夸奖。晚上值班一般都是两个人,老阎老马家里一头沉,有农活,农忙时节要回家帮忙,多有姬庭长和我作伴。我们吃过晚饭,说一会话,就各自进屋学习休息。我喜欢看书,常常篝灯夜读,读书范围除了业务以外就是文史类,有时也看杂书,前任老单丢下的一套《聊斋志异》成了我的心爱之书,不但通读,有的篇什还不止看过一遍,觉得蒲松龄写的真好,书里的妖魔鬼怪,特别是狐狸精很有人情味,甚至比人还好。慢慢我读出了味,就十分喜欢读这部书,以后又买过几种不同版本,读过不知几遍。
读多想多了,就想动笔写东西。有典型案例,又想写通讯报道。不想三写两不写,竟有几篇东西在《郑州晚报》上发表。庭里几位领导见我的东西发表,比我还高兴。有一次老姬还专门为我报道庭里办的一个案件置酒办菜表示庆贺,并给我以鼓励。慢慢院里知道我能写了。到年终的时候,院里就有议论说要调我到办公室。不少同志见我还向我透信祝贺,好象在法庭工作不到一年就调到院里,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儿。姬庭长等同志知道我要回院里,就真诚地鼓励我好好干,说年轻人要追求进步。
谁知一到年底宣布动人结果,我没去办公室而是又回到民庭。后来我才知道主管办公室的院长要我去办公室,而抓民事的院长死活不放。这样,我在郑庵法庭八个月又回到院里,很快就以院里骨干的面目展现在单位,不久就被任命为助审员,独立办案,主办一些发回重审的疑难复杂案件。两年以后,院里又提拔我到黄河岸边的东漳法庭任副庭长主持工作。
那是1991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那天,我在主管院长、民庭庭长的陪送下,冒着鹅毛大雪到法庭赴任,先到所在地乡政府领导那儿“报到”,又到法庭进行交接,很快进入角色。我以饱满的工作激情忘我地工作,熟悉辖区情况,清理积案,成效卓著,很快赢得了院里的认可,院里多次发简报表扬我庭工作情况。受理的几起自诉案件办理及时,我以张贴“法庭布告”的形式在乡政府和法庭门口宣传逮捕被告人的情况,为法庭赢得声威和信誉。几位要好的同学在元旦假期到法庭看我,我们畅游冰封的黄河,经历了掉入冰窟的惊险而平安无事。这些小插曲促成了我几篇散文的诞生,散文发表在县报《官渡晚报》的副刊,获得读者好评,渐渐在这个小县,人们知道有一位笔杆子是法院年轻的庭长,也许是因为这吧,给我几年后竞争报社副总编埋下了伏笔。1992年全省搞标准化法庭建设,法庭从东漳挪到了狼城岗乡。当年夏天六月,主体工程刚结束,连院内的地还未垫好,院里就让法庭搬家。我和同事们找土源垫法庭,植树栽花,打井种菜,很快就把新法庭弄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还建立法庭伙房,雇佣了当地师傅,厨房、门卫一肩挑。法庭的工作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扎下了根。当地辖区窑业比较发达,合伙案件很多,我们一边办案一边普法,指导企业主依法合伙经营,规范合伙合同,理顺合伙关系,减少合伙纠纷。法庭又在当地村委、民调组织和企业主中间树立良好形象和威信。那几年我所在法庭连续获得省、市、县各级荣誉,本人参加市政法系统“爱岗位、树形象”演讲比赛,荣立个人三等功,省院李道民副院长专程到狼城岗法庭调研、、、、、、。我和同事以庭为家,办案工作之余,“经营”法庭,干着各种掏力活,大家彼此配合默契,如家人似弟兄,和睦相处,亲情无限。白天办案,干活,晚上加班写文书,订卷宗。农忙时节白天找不到当事人,就利用晚上传人、送达文书,我们的科学安排一直保持着高效运转。同时业余时间,我不断读书学习,充实自己。当时我不到而立之年,年轻气盛,阅历未丰,一心爱岗敬业,秉公执法,但不够圆滑,得罪过不少有地位有身份的说情人,有的告状告到院长那里,院长了解案情真相后,总会全力支持法庭工作。因为当事人妨害诉讼,作伪证等原因,法庭每年都依法拘留制裁许多当事人、诉讼参与人等对象,也引起个别的上访。我清晰地记得一对包办婚姻三转亲的夫妻离婚,法庭查明这对当事人夫妻关系很好,只是因为女方的弟弟换亲未成,恼羞成怒,逼迫姐姐与丈夫离婚。法庭查明事实对原告弟弟进行批评教育,他反而变本加厉,打伤去叫妻子回去的姐夫。法庭按妨害诉讼拘留原告的弟弟后,他的家人先是托人讲情,无效后就到省信访局信访告状。省信访局批转到省高院信访立案庭,省院通知我庭直接去汇报案情。主管院长带领我到省院汇报案件,听取汇报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有“铁包公”之誉的一位女法官,她在听完我的汇报后,诚恳地说,没想到基层法庭法官办案如此扎实,依法办案,表态一定给省信访局如实回复,劝当事人息访。一起沸沸扬扬的“三转亲”案件终于尘埃落定。其实,我何尝不知道从中作梗的正是被拘留者的一位在省信访局工作的老乡,他因几次干预老家案件,未能完全得到照顾,对法庭耿耿于怀。但通过这些事情,我更加注意工作方法,也逐渐变得成熟。一些大案不但会跟当事人、说情人斗勇,更注意斗智。总能找到恰当的处理办法,依法办案。我那时办的不少典型案例,处理过的难事,至今记忆犹新。
1995年春,法院中层竞争上岗,我经过竞争到院告申庭工作,走上了新的岗位。这一年,我正好是三十而立之年。两年后,我又参加县里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到县报社担任领导职务,如今几经变迁,走上法院领导岗位。我的亲身经历体会告诉我,如今虽然法院的物质装备条件大为改善,有了车辆,电脑,但是,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新的社会环境,促使人民群众对法院司法工作产生新期待,新要求,我们的工作任务压力依然严峻,使命依然艰巨而光荣,那种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以庭为家的工作作风和群众路线不但不能丢,而且应该坚持和发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顺应形势需要,干好工作,不辱使命。
半生苍莽,每当回忆过去,我就特别怀念法庭那段充实的岁月。因为正是在那三四年里,我的能力得到提高,才华得到发挥,逐渐走向成熟,为以后走向领导岗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