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以广场为中心,四周分布着许多值得人们瞻仰参观的地方:毛泽东故居、毛泽东南岸私塾、毛泽东父母墓、毛泽东纪念园、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展览馆、毛氏宗祠、韶山烈士纪念馆等等……毛泽东的铜塑巨像就立在韶山广场正中,面向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背靠南岳第七十一峰韶峰。铜像高6米,底座高4.1米,通高10.1米,暗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揭示了毛泽东与这个日子密不可分的关系。铜塑的毛泽东像身躯高大,体态稳健,着中山装,双手握着书卷,置于胸前,脸部饱满,神采奕奕,眼睛流露出深藏心底的欣慰和笑容,显得稳健、沉着、自信、坚毅,又仿佛关注着中国的未来。基座上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大字熠熠闪光。
毛泽东的故居在韶山的环抱之中,背靠韶峰之一脉,树木青葱。前面是一个面积不小的椭圆形池塘,里面芙蓉田田,翠绿欲滴。这是毛泽东少年学会并经常游泳的地方。正是在这里初识水性,使他成长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青年俊杰;成为晚年还能够“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横渡长江大河的第一伟人。
看毛泽东故居和他少年求学的私塾,你会自然而然地思考一个问题,毛泽东何以从一个普通的山里农民的儿子走出韶山冲,走向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成为改变中国历史影响世界格局的一代伟人?
这可从1910年,他经过一番与父亲的“斗争”,挑起行李到外地求学时给父亲留下的一首《言志诗》中寻求出一点答案。诗云: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与父亲的关系似乎不太融洽,但始终对他的母亲感情深厚。1919年农历八月十二,毛母病逝时,毛泽东未能守在母亲身边,却赶回老家为母亲守灵安葬。至今立在父母合葬墓侧的两块石碑上,镌刻着毛泽东的两幅祭母联和一篇感情真挚的祭母文,充分表达了毛泽东与母亲的深厚感情。祭联一曰: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其二曰: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相隔了3个月之后,毛泽东的父亲去世,毛泽东却没回家为父亲下葬。他的父亲临终想到寄于厚望的长子没有按自己愿望成为商人,而且为了他的事业竟不回来尽孝,伤心地自作挽联:
决不料百年有一旬,哭慈母又哭严君,血泪虽枯恩莫报:
最难堪七朝连七夕,念长男更念季子,儿曹未集去何匆!
无意间我发现一个现象,不少伟大的人物都有一位给其影响很深的伟大母亲,使他们在后来的回忆(文章或谈话)中对母亲念念不忘,而他们却很少提到自己父亲给他的好处。毛泽东如此,周恩来、朱德、鲁迅莫不如此。不知其中是否有一种人们无法索解的神意。无怪乎世间文字,歌颂父爱与歌颂母爱的简直无法相比。
毛泽东纪念园是一个全靠韶山人和社会各界集资依山而建的规模较大的景园。里面按着毛泽东生前奋斗的足迹,从韶山而长沙、武汉、广州、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以至到北京,把他一生主要功绩和活动地微缩移植在此。观览一遍,仿佛跟随毛泽东回到了那不同的历史时期,重温了他革命战斗的一生,给人以启发、鼓舞和力量。在这里,一位来自河南开封县的70多岁的农村老大娘,拄着拐杖迈动小脚艰难地依阶前行,向我们打听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她的虔诚和执着让我们感慨万千。
看毛泽东纪念馆,反映毛泽东一生的图片、实物和文字资料,浓缩了整个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浓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三十年的曲折前进历史,让我们对毛泽东历史功勋感佩万分,又对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惋惜不已。而看毛泽东遗物展览,深为毛泽东俭朴的生活和与民共甘苦同患难的情怀所感动。
始建于乾隆6年(公元1714)的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圣地,全祠为砖木结构,青砖白瓦粉墙,颇为肃穆气派,又因增设了毛泽东家世展览,一经开放便成了旅游热点。宗祠深红色的拱门上除用苍劲的颜体书写祠名和“韶灵毓秀”外,两侧还有联曰:“注经世业”“棒檄家声”。此联不能不让人们联想到毛泽东的文韬武略、集兵儒于一身。门楼为中国古建筑常见式样,屋檐高啄,鱼形龙尾,呈左右对称,与儒家中庸之道相符合。匾题:“鉴古观今”台柱上对联云:
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圣神。
过中堂登阶至敦本堂,两柱上白底黑字极为古朴的隶书联为:
太极所生历钟瑞气;
华胄出后定有达人。
仿佛对韶山毛氏生出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作了预言。
家世展览介绍了韶山毛氏家族的由来,全面概括介绍了毛泽东一家满门忠烈的历史。毛泽东问鼎天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却也是巨大牺牲的结果。只他一家,就抒写了一段极为惨烈的历史,其妻、子、弟、妹、侄先后有六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此家庭,如此家世,阅之岂能不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他晚年的失误也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但为什么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不同地方、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上至国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韶山参观甚至朝圣?雷洁琼参观韶山的题词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公者千古,私者一时!
参观韶山的每一个地方,我都想在留言簿上写下自己的心声,因自知身份轻微而作罢。但我行文至此,真想写出不能在韶山写下的心声:我是来韶山朝圣的,因为这里出生了我心中的圣人;我是来韶山寻根的,因为这是中国一代伟人的祖根;我是来韶山觅魂的,因为这里有中华民族的真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