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牟山忠魂

  发布时间:2014-08-08 15:18:49


    明朝的时候,中牟县城北五里远,有一座虽不高峻却延绵十数里,虽不出名却也灵秀的土山,叫牟山。牟山之上,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叫牟山庙。山下有一条长年奔腾不息的河流,唤贾鲁河。傍山依水,有一个美丽的村子,称牟山庙村。

    有道是:地灵生人杰,钟灵蕴毓秀。在这山清水秀的牟山庙村,孕育了一位载入国史、记入邑乘,被中牟人世世代代口碑传颂的人物。他,就是明末崇祯时期官至“首席大法官”的刑部尚书的刘之凤。

    因为这个缘故,清代以后,人们就把牟山庙这个村名演称为名山庙。至到今天,还一直这样叫着。

    第一章故里攻文

    刘之凤,字雝(雍)明,号岐阳。明朝中牟县南梁里(今刘集乡)人,后迁居县城北牟山庙村。他的高祖刘恭曾任安丘县丞,曾祖刘汉曾任长垣县训导,祖父刘遹任过长清县教谕,父亲刘约清赠御史。他的上几代虽品级不高,但都是官吏。且多是负责教育的官职,称得上世代为宦的书香门第。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刘之凤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恰巧与中牟的另一位名人张林宗同年同岁。

    在祖辈父辈的教育熏陶下,刘之凤自幼聪颖好学,手不释卷,很早就打下了坚实的文章学识功底,为文藻思迥异,深得长辈和老师的称赞。十五岁那年,也就是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刘之凤便在乡试中崭露头角,一举考中,入县学。同为官宦子弟的张林宗也正好于这年中秀才。从此二人成为同窗好友,并保持了多年的友谊。

    当时的明朝,由于宦官刘瑾专权,朝政腐败,权奸当道。万历皇帝昏庸,长期不理朝政,国势已由盛强走向衰落。因此,之凤的祖父辈,不仅注意培养他的文史知识,更加注重对他的品德和智识教育,希望他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忠君报国,光宗耀祖,名垂青史。因此,无不对之凤倾注了心血。这使之凤学问和智识并进,成为品学兼优的青年才俊。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同窗张林宗先行考中举人,成为众秀才中出类拔萃的中牟之英。刘之凤一边向好友祝贺,一边下定决心,发奋苦读,不断向长辈和老师求教,不断与林宗诸友切磋。他们除了用心攻读圣贤诗书之外,平时也游览中牟名胜之地,追寻先贤踪迹。牟山就是他们爱去的地方。

    当时的牟山,东西延绵十数里,在北面拱卫着中牟县城。山上树木葱茏,山下贾水绕带,春夏自然山花烂漫,寒冬犹有松柏长青。河里四季水流不断,水深季节,舳舻相接,渔歌悠扬,富有诗情画意。因此,牟山北峙,作为名胜被称作当时的中牟八景之一。当朝诗人苏弘祖游历中牟,就写下一首《咏牟山》的诗,生动描绘了牟山之美:

    牟山突兀俯诸山,四顾微茫沓霭间。

    晓日初升先赫色,宿云留尽忽苍颜。

    遥村错落青千点,古木阴森翠一鬟。

    神与天游时极目,御河影里舳舻还。

    后人王观生也有《牟山北峙》诗赞曰:

    寻幽数里一峰生,水碧幽青拱县城。

    佳气郁葱挹不尽,常留春色向汴京。

    可见,当时的牟山的确是一个好去处,而山上的那坐牟山庙,更是他们每次游山必去的地方。因为传说庙里祭祀的是一位古朝的中牟清官。这位清官勤政爱民,鞠躬尽瘁,卒于任上。中牟百姓为了纪念他,不知何朝何代在牟山上为他建了庙宇,春秋致祭,烟火不断。游历瞻拜这些地方,无疑激发了刘之凤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埋下了忠君报国的种子,成为他日后奋发有为的动力。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28岁的刘之凤选恩贡,入京师太学深造,学问大进。四年后,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32岁的刘之凤在乡试中中举。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刘之凤终于在京会试中高中进士。实现了金榜题名的梦想,获得了出仕从政报效朝廷的机会。进京会试,也使刘之凤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同科中进士的桐城人方孔炤,就是与刘之凤保持终生友谊的其中一个。

    中进士的当年,刘之凤就观政(见习)大理寺。出仕前,刘之凤在家与父母跪别后,特意叮嘱大弟刘之鹏(字图南)在家替他照顾好父母双亲和妻子儿女,使他能一心从政。之鹏谨记兄长托付,把家料理得十分熨帖,使之凤消除了后顾之忧。不久,刘之凤出任淮安府司理官,负责司法。这期间之凤执法严明,秉公断案,官民畏服,政声很好。

    虽然踏入了仕途,但刘之凤没有忘记他多年的同窗好友,他们不时致信问候,互相鼓励。特别是张宗林,每次接到刘之凤的书信,总是心奋不已。张宗林有一首《得刘岐阳淮上书》,就写到了他与刘之凤的深厚感情。诗写道:

    同理攻文友,为官久住淮。

    音书穷日至,鸿雁旅情乖。

    忆汝尝封砚,无人独闭斋。

    勉当旃自爱,庶足慰予怀。

    朋友离别了,相互无法交流,笔砚尘封,书斋不进,学习的兴趣和劲头一点也提不起来。读这首诗,我的脑海始终萦绕着刘之凤、张林宗的画面,不能不为他们二人深厚的情谊所感动。

    第二章 初历坎坷

    人到中年的刘之凤,必毕不同儿女情长的年轻时候。他很快摆脱对故乡父老对同窗朋友的挂念,把对他们和故土的眷恋之情深深埋藏在心里,全神贯注地投到政事中去。

    万历四十六(公元1618)年,刘之凤迁湖广(今湖南湖北)同考官,即乡试副主考。在任期间,每次科举考试,之凤都秉公负责,为选拔人才,不遗余力。任满后,刘之凤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擢升南京江西道监察御史。掌分查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隶政朝仪等职权,又有权对皇帝上疏建言。品级虽不高,但职位十分重要。

    这年六月,朝廷中发生了兵部尚书孙承宗与魏忠贤宦官集团王象乾、阎鸣泰等人对辽东防务的激烈矛盾,在朝野震动不小。刘之凤按照自己的观察分析上疏崇祯帝,为孙承宗辩白。请定去留,并建议撤守将毛文龙在山海关外驻军,移防关内。被朝廷采纳。

    不久,刘之凤又上疏朝庭,请亟罢内操,因而得罪了魏忠贤,导致了他入仕之后的第一次重大坎坷。

    明天启朝,熹宗朱由校暗弱昏庸,宦官头目魏忠贤专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势力庞大的阉党集团,仅主要骨干就有“五虎”“十狗”“十孩儿”“五十孙”等数十人,爪牙耳目遍布朝野。忠贞之士如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大臣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辈,凡弹劾魏忠贤的,不但对魏毫毛无损,反而落下不是入狱就是惨死的悲惨下场。一时朝廷上下人人噤口,敢怒而不敢言。如此一来,阉党更加跋扈,直呼魏忠贤九千岁。更有甚者,天启三年,魏忠贤组织万名武装太监,在皇宫内操练,首开中国历史上宦官武装操练的先例,史称“内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畏于阉党权势和凶残,无人再敢劾奏。

    这时的刘之凤,却冒死上纠逆大疏,请皇帝亟罢内操。疏中有“以盗权之人,而揽大阿之叔”等语,矛头直指阉党魁首魏忠贤。魏忠贤恼羞成怒,假造圣旨,以皇帝的名义,对刘之凤严加切责。又宣谕廷臣,再渎奏者罪无赦。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刘之凤正巡视长江防务,期满奏报。魏忠贤趁机借故剥夺了刘之凤的职务,让他待罪陪京(即南京)。

    在那个时候,敢于弹劾魏忠贤,请罢内操,是需要极大的胆量和勇气的。难怪数十年后,嘉兴人沈嗣之读到刘之凤的这篇奏疏,仍然为他的那种正气所钦佩,不禁写下《读刘司寇公纠逆大疏》一首。诗赞曰:

    耳瞻流芳数十秋,故廷封事枕中求。

    丹光射逼寒貂尾,正色昂存傲笔头。

    钟虞委荆嗟向室,衣冠彼黍叹同舟。

    阁前藜火应频照,竚看探珠集翠裘。

    公元1628年,神宗朱由校驾崩。因无后,由其弟朱由检承继皇位,这就是明思宗崇祯皇帝。崇祯帝目睹了魏忠贤专权祸国的种种罪行,恨在心上,早欲去之而后快。因此一登基,崇祯皇帝便翦除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昭雪冤狱,重新启用被阉党罢黜夺职的正直的朝庭大臣和地方官史。崇祯帝励精图治,希望能够挽回气数将尽的大明江山。在这种背景下,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六十岁的刘之凤被朝庭诏宣起用,官复旧职,也就是恢复了他的南京监察御史的职位。

    重新被起用的刘之凤,不但没有因过去的坎坷中变得圆滑世故,而且认为遇到了明主,更加对朝庭忠心耿耿,对那些有害朝庭和国家的事情和奸猾之臣,比过去还要敢于上疏谏言。

    崇祯二年三月,崇祯帝在文化殿召见首辅大臣周廷儒,至深夜时分才出来,所谈机密无人知晓。这在朝廷上是出格的事情,况且周延儒其人贪鄙秽行,早已在朝庭上下议论纷纷。于是,御史黄宗周首先弹劾周延儒秽行,接着御史李长春上疏论皇上独召周延儒的不当。刘之凤更是对皇帝的作法感到忧虑和不安。于是,他给皇帝奏了一道疏。疏中说:“臣等待罪陪京,去延儒原籍三百里,其立身居乡,不堪置齿颊。今乃特蒙眷注,必将曰举朝尽欺,独延儒一人捐躯为国,使陛下真若庭臣无可信,而延儒乃得翦所忌,树私人,目为冯铨、霍给华等抱怨。此一召也,于国事无丝毫益,而于圣德有丘山之损。”

    意思是说,我在被魏忠贤夺职待罪陪京时,离周延儒的老家(江苏宜兴)只有三百里,听到社情舆论,周延儒立身丧德,居乡败行,口碑极差。而今皇上独对他恩宠有加,单独召见对谈至深夜,必将给上下造成朝中无人,只有周延儒一个忠心报国,而其他臣子不可信用,周延儒更加跋扈,势必使他无所顾忌,翦除异已,任用亲信,结党营私。这一召见,真是对国事毫无益处,而对皇上您的圣德大有损害。言辞之激切诚恳,确实少见。

    可是,这时的崇祯帝罢除阉党后,正信任周延儒,对之凤的奏疏很恼火。只是考虑到之凤也是一片忠心,没有治罪,只是“诘责”一番,算是警告。但因此,刘之凤得罪了周延儒,给他后来冤死狱中埋下了祸根。

    不久,刘之凤感于当时形势,再次上疏,向朝廷提出了五项安邦强兵的建议措施,即“举谋勇、止援宾、练土著、选守令”。俱被采纳。这次上疏,再次使刘之凤感到朝庭的信任。因而他更加勤谨敬业。

    刘之凤对家乡的事业也一直十分的关心。也是崇祯二年,唐士彦(字弱之)由开封别驾任中牟县令,捐俸重修中牟庙学(官办教育机构)。刘之凤应县丞阎国卿之邀,撰写《重修庙学记》碑文。这篇仅几百字的文章,却是刘之凤留传下来的反映他思想的重要材料。他在文中说:“天下治,则谈礼乐陶吾民。一旦有事,犹当仗大节。为臣尽忠,为子尽孝,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是为国家教学之意。凤不揣忠孝之志,愿随吾党诸君勉焉。”

    这段话,可说是刘之凤心声的真实流露。纵观刘之凤终生所为,真是一脉相承地实践了他的“为臣尽忠,为子心孝”的儒家忠孝思想。

    随后不久,刘之凤奉调入京,成为朝官,并且逐渐被皇上了解信任,授予要职,成为朝庭重臣。

    第三章胸怀忠孝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刘之凤被调入京任太仆寺、光禄寺少卿,属朝庭礼官,职掌朝庭銮舆和牧政,地位不算重要,却能够有机会接触皇帝。在封建社会,能够不时得瞻皇上龙颜,能为皇上身边的侍从官那是极大荣幸,因而刘之凤更加尽职尽责,毫无懈殆。

    这年六月,周延儒在与大臣温体仁的倾轧中失势,被迫以有病为由请求还乡(引疾乞归),温体仁接替周延儒成为首辅。但由于皇帝的关照,仍对周延儒赐白金、彩缎、并派人护行,完全不似寻常离职回乡的失势官吏。

    崇祯七年,闯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战河南,声势越来越大,一路势如破竹,连克伊洛、汝南诸州县。大军距中牟仅数百里远。在京的刘之凤得到消息,深为故乡中牟县城和父老百姓安全担忧。因为当时的中牟县城为土墙,附近又无险固山川作屏障,根本无法抵挡强劲的农民起义军袭击。为抵御农民军的进攻,使家乡百姓免遭屠城抢掠之灾,刘之凤写信给河南巡抚,请求把中牟县城由土墙改为砖墙。巡抚接到信很快命令中牟县令胡来享(山东泰安人)督改建。尚未竣工,胡县令调任地方。继任的是贵州新源人俞士鸿。刘之凤又亲自给愈县令写信,希望他尽快把前任留下的工程做好。俞士鸿亲自督导,很快,中牟县城由过去破败的土墙变成了高峻厚实坚固的砖墙了。

    次年春,刘之凤到和清县办差,特意回中牟故里。看到新修的墙城高大坚实,心里感到踏实一些。但他看到墙外的护城河因年久失浚,显得既窄又浅,恐怕仍难以抵挡农民义军骑兵的攻袭,又想把护城河濬一新,加宽加深。但考虑到父老百姓财力有限,又刚刚修了城墙恐怕民力不堪负担。就一面向俞县令建议,一面先后致信给他时任长清县令的弟弟刘之蛟和时任徐州知府的冉儒能、博野令伊先得、定兴副吏尹佳等在外地作官的中牟同乡朋友,倡议各捐俸金和田租,用来招募民工。俞县令看到这种情景,更无话可说。中牟绅士百姓,听说为了他们的安危,中牟在外的官员都捐俸捐租修挖城池,也纷纷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比原来深宽都加倍的护城河便展现在中牟城外。刘之凤既为自己替家乡办了一件实事感到欣慰,又为故乡县吏和绅士百姓的热情所感动,亲笔写下了《修濬城池记》,至今记载在邑志上。

    之后,中牟县屡被李自成义军攻袭,都得以固守,没有外县那种屠城浩劫,刘之凤倡议修建城墙和护城河,功不可没。

    这一时期,刘之凤还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影响,请当事者给中牟增加科举名额,为中牟士子争取了更多的出头报国机会;又为中牟削减了梢草数额,减轻了中牟父老每年为防黄河大汛而付出的沉重负担。这些实事,让中牟士子百姓深受其惠,感恩戴德,称赞不已。

    不久,刘之凤出京任应天府尹,就是今天的南京市市长。虽然前后仅一年时间,政绩却为上下称道。于是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刘之凤复入京,转任政通使,负责皇帝旨意的下达和大臣奏章的上呈,开始成为皇帝身边近臣。次年,刘之凤又先后转任刑部左、右侍郎,即刑部尚书副职。

    这几年期间,刘之凤频繁调动职务,屡获升迁。他的治政才能。卓绝政绩和廉洁名声,不断由各种渠道传入皇帝耳中,逐渐为皇帝所熟悉、嘉许、信任和器重。于是,在刘之凤六十九岁那年,即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刘之凤接替不合旨意被削职的刑部尚书郑三俊,成为崇祯朝的第十六任刑部尚书,成为地位重要的朝庭重臣,达到了他仕途的顶峰。

    刘之凤升任刑部尚书,在京的同年同僚和同乡朋友纷纷向他祝贺,在外为官的朋友也不断书信致贺。但刘之凤的内心并不感到轻松。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老上级郑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是一位很有才能和威望的好官,也是一位老臣,尚且朝不保夕。说不准自己何时也会像他那样被奸佞中伤或皇上怪罪。朋友们劝他不要忧心忡忡,顺其自然,即任之,则安之,忠心事主,问心无愧就是了。

    朋友们又提议说,他们这些老朋友,在京的已经不少了,应该成立一个诗社,时常聚会,研历史,赋诗文,议朝政。刘之凤很以为是。

    在讨论诗社名称时,一位熟读诗经的朋友说:“用之凤的字就不错。雝鸣的雝字,有和谐、大度之意。《诗·召南·何彼稼矣》说:‘曷不肃雝?王姬之车’《诗·邶风·匏有若叶》也曰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其他朋友纷纷附和。说,用之凤的字雝鸣作为我们诗社的名字,既典雅,又贴切。于是就以“雝社”作为他们诗社之名。而刘之凤又是他们中年纪最长的,就公推他为“社长”。之凤推辞不掉,只好受之。

    为给朋友提供聚会的地方。给自己的官邸增加点缀。刘之凤就在自己的官邸里建了一座亭子。起名“怀二亭”。寄寓了之凤心怀忠孝二志的意思。又一次表达了他的心迹。落成之日,吏部尚书河南商丘老乡侯恂、尚书漳浦人黄道周、吏部侍郎浙江奉化人戴澳、主事丹阳人贺鼎、同科进士桐城人御史方孔炤、河南同乡鄢陵人侍郎常自裕和倪嘉庆、严锡仑等,众多的朋友都应邀去祝贺。酒酣怀畅之际,他们纷纷赋诗酬唱,方孔炤有《怀二亭为刘司寇赋》三首,黄道周有《题刘司寇怀二亭》二首,戴澳有《怀二亭事成中牟刘司寇》三首,倪嘉庆有《提大司寇刘公怀二亭》一首,贺鼎,陈瑸,常自裕、严锡仑等,都有诗赠刘之凤。风雅之盛,名扬一时。

    黄道周诗赞刘之凤的忠贞:

    咫尺明河外,栖迟鹿豕群。

    衣裳着欲倒,薛荔未教焚。

    冥气日边合,贞心天下闻。

    何当叹小宛,为敞爽鸠云。

    倪嘉庆诗赞刘之凤的执法严明公正,又为“雝社”聚集了这么多朝庭精英感到自豪。诗云:

    爽鸠画省听鸠鸣,相应日声忆所生。

    春草晖中堂构在,白云深处考搬成。

    占星早识贤人聚,执法犹持天下平。

    日迈月征兄与弟,从公雝社有耆英。

    他们中间,之凤已近古稀之年,最小的方孔炤也已过花甲,所以倪诗说“从公雝社有耆英”。 耆,就是指六十岁的人。

    陈瑸的诗则着重描绘刘之凤“怀二亭”的气势和官邸外山川形胜。诗曰:

    亭森八柱欲擎天,顾额思名怀苑然。

    画栋尽衔春日永,绯帘静许白云穿。

    附前卉植椿萱种,槛外山堆岵屺巅。

    若为功成歌舞地,皋龙肯令在林泉。

    在外地做官或虽在京但因故未能参加亭子落成庆贺的朋友,闻信儿后,也没有忘记在信中寄诗相贺。官给事中的慈溪阮震亨《寄题刘司寇怀二亭》诗云:

    矫首龙门揽旭岑,云生嵩顶接阳亭。

    渊水饱历危明事,日月长悬式彀心。

    自有壎笼推伯仲,时闻凤树发悲吟。

    孝经钦荷皇家论,元老怀忠义独深。

    诗中不无对刘之凤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读这些诗,遥想当年刘之凤和他的“雝社”诗友相聚赋诗的情景,令人联想到唐朝大诗人也是官至刑部尚书的白居易,他和他的香山诗社的朋友(史称“香山九老”)酬唱赋诗的故事和风流盛况。可惜,我们今天没有看到刘之凤本人留下的诗篇。这也许是因为他生前不愿示人,又突遭冤狱庾死之灾,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诗文整理成帙付梓成集的缘故吧。但可以断言,刘之凤不但会写诗,而且能写相当好的诗。要不,他的朋友们如何会推崇他为诗社之首?

    好友张林宗也为刘氏兄弟的怀二亭赠诗一首,并写有小引。诗曰:“结宇杯怀二,持心念有三。日月悬终古,音容梦独黯。蓼莪今已废,风木不能堪。登台当野望,忧怨直如惔。”诗引中则说双方之谊云:方叔伯兄司寇雍明,季弟震明皆予德业益友,而方叔为予姻好者。刘氏累世经明行修,至雍明以进士至九卿,盖彰其续、、、、、、”

    聚友赋诗毕竟是政余之事。重要的是在刑部尚书的任上,忠心事主,干好政务。因此,上任不久,刘之凤就上书言事,建议崇祯帝,把在刑部羁押的人犯久拖不决,甚至造成囚犯毙死狱中的弊端革除改正。得到皇帝旨准。接着崇祯帝又诏见尚书刘之凤和刑部左侍郎王命璿,在平台听取汇报,讨论律例及狱情。刘之凤如实汇报当时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改进意见,却没能契合圣上之意,被崇祯帝“申饬而退”。

    刘之凤觉得有一种危机之感,不得不开始打算自己的退路。他希望不久自己能够告老还乡,回到自己在家时常游玩,出任后日夜萦怀的牟山。就写信给一直在家替他操持家务弟弟之鹏,嘱咐他在自己的家门外的牟山之侧,卜地建造别墅,而且按照自己的一贯意思,给他的堂屋命名为“怀二堂,再修建一座亭子,仍名“怀二亭”。以便他在告老还乡后能厮守在父母的墓侧,了却自己“为臣尽忠,为子尽孝”的心愿。同时告诫弟弟,千万不要铺张奢华。刘之鹏遵照兄长之凤的意愿,尽力去做了。

    不久,国中出现火星之灾。钦天监大臣上奏说是不祥之兆,要皇上安抚百姓,普施恩惠。刘之凤趁机上疏,奏请修改刑律。奏疏有言曰:“自令狱情大者,一月奏断,小者半月。脏重人犯,结案在数年者,大抵本犯无髓可敲,戚属亦无脂可吸。祈悉宥免,全好生之仁。”

    皇上复旨采纳了之凤的奏议。然而,让之凤料想不到的是,此后之凤每次上报刑部大案狱词,都遭到皇帝严驳。刘之凤感到既不可思义,又不能释怀。他联想到自己的前几任刑部尚书平均任期只有九个月,且只有胡应台一人独善得去,连德高望重的郑三俊都难免削职厄运,真是伴君如伴虎。因而,战战惊惊,如履薄冰。各司呈上报的案件判词和报稿,“俱迟疑不敢遽发”,再不敢轻易上奏皇帝了。

    恰巧,弟弟刘之鹏这时来信,说他已按照长兄之意在牟山之畔的青峰屹上把别墅建好,专等着长兄回来。

    刘之凤经过一番思想,上书皇上请求致仕。他说,他身体有病不便视事,而且自古就有大臣七十而退的古制。《礼记》上就说:“七十而致仕”。但皇上百般慰留,不允许其致仕告退。只准他数月假期,让他回老家休养一段时间。

    皇上虽然没有完全准许刘之凤的请求,但能回家休养一段时间,也是一种安慰。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秋,七十岁的刘之凤暂归故里。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雝社”朋友和要好同僚,相聚为之凤置酒送行,赋诗赠别。有同乡之谊的老朋友同科进士侯恂一气呵气写下《赠刘岐阳司寇致政归中牟》十首,其中两首说;

    游子亲思意可哀,君恩何幸许归来。

    疏轩地近梁王苑,筑室人依子晋台。

    夜鹤晓猿随伴往,春兰秋菊趁时开。

    青山相约吾庐在,况历羊肠九折回。

    别墅优胜似辋川,虚亭府仰却凄然。

    芳郊日暖来春色,远屿云晴起翠烟。

    感物每存风木恨,读书欲废蓼莪篇。

    怜予屺岵多怀想,拓隐应同入白莲。

    诗里把之凤的牟山别墅想象得比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的辋川山庄还美,流露了这位老友对之凤归乡休养的羡慕之情。

    御史范良彦,虞城人,也是河南同乡,他写了三首《送刘司寇归中牟》诗相赠。其三云:

    虚亭遥应海潭幽,大隐还从物外求。

    觅句偶然思梦草,感怀每欲赋鸣鸠。

    驭回蜀道宁忘险,裘蔽燕台肯再游。

    雝社依稀凤雅在,归云常满碧山头。

    对刘之凤能够归家过一段隐居一样安静的生活感到安慰,也不无流露了在之凤归去后难免雝社冷清、风雅渐减的担心。

    大原人都御史兼河南巡抚孙传庭,送别时赋赠《九日送刘雝鸣司寇归圃田》四首,后来怀念之凤,又写下《刘岐阳大司寇归牟山怀二亭》两首。诗中有“九日重逢感倍深,依然风雨黯愁心。”“忧来往不殊堪泣,病里新诗尚可歌。”“明年相忆登高处,醉把茱萸意若何”等诗句,足见二人交谊深厚。

    饯罢,朋友们一直把之凤送出京城外通往河南的官道上,才依依惜别。

    刘之凤一路风尘,回到了他梦牵魂绕的中牟家乡,回到了他心中的牟山。他先祭典了父母的坟墓,随后,又向弟弟多年照料家事表示了感谢。侄儿侄女,乡里四邻,听说之风回来,都纷纷去看望他。大家庭的天伦之乐和邻里的真挚情谊,让刘之凤忘掉了在朝臣位置上的烦恼和不安,心情一时舒展开来。

    更让他感到高兴和安慰的是,几个侄儿辈的都已出息,刘氏家风得以相继不衰。弟弟刘之麟的儿子刘琚(字含璞),幼而颖悟,这时早已成了县上有名的贡生。而且他胆略过人,在时辈中很有威望。弟弟之蛟的儿子刘瑷,也很聪明,十四岁就入县学,这时也已是县里有名的才子,他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在家乡也很有人望。最让之凤感到高兴的是弟弟刘之鹏,他经过几十年的闲门力学,早已是中牟学界共认的饱学耆儒。虽然他绝意仕途,只任鸿胪寺序班之职。但他的著作《穷愁集》,为中牟县令和士子所重,备受称赞。兄弟二人,自幼相处融洽,晚年仍能相互激赏,共论文史诗赋,使他们兄弟仿佛回到了在家时的岁月。

    刘之凤经常走出院外,到牟山流连,寻找自己出仕前的踪迹,回忆与好友林宗等人郊游的美好时光。不禁为他们彼此年逾古稀,不能像过去那样相聚论学而惋惜。因为,此时的张林宗隐居在六七十里外的省城汴梁城内,相见实在不太容易。

    刘之凤还发现他早年在家瞻拜过的牟山庙及其神像因年久失修,已很破败,便与弟弟和子侄一道,找工匠修缮整饰一新。象过去每次给家乡办了实事一样,刘之凤的心里又感到一种安慰。

    皇上批准的假期很快就要到了。刘之凤不得不再次考虑他的去留问题。弟弟之鹏也劝告兄长,辞去官职告老还乡,平安度过晚年。刘之凤更觉得崇祯帝越来越偏执多疑,不时出尔反尔,刑部尚书位置很难干了,惧怕自己不能善终。于是再次上疏谢病,乞求皇上准他告老还乡。皇上仍是不同意,并严辞切责,假期一满,即立即归京视事。

    刘之凤无奈,只好计算日程,打点行装,再次与兄弟、妻儿和侄孙辈告别,踏上了回北京的路途。谁想,竟走上了不归路。

    第四章 魂归牟山

    崇祯十三(公元1640年)春天,刘之凤谢病请归的奏疏不被皇帝准许,只好遵旨又回到刑部尚书任上。

    恰巧,这时有一桩案子,因案情重大,皇上旨批刑部审理。就是尚书范景文弹劾南京给事中荆可栋贪污一案。旨批刑部审理,实际上就是交给刘之凤审理。刘之凤查清案件详情,根据荆可栋所犯罪行和情节,依大明律上奏了从轻判处的意见。哪知,刘之凤这时种“全好生之仁”的审判宗旨,早已不合偏执多疑、喜用重典的崇祯皇帝的心思。虽然刘之凤的审理完全是依法而断,并无不当。但崇祯帝怀疑刘之凤与荆轲栋有旧,可能收受了荆家人的贿赂,徇私枉法,降旨将刘之凤下狱,交法司(专门审理高级官吏的司法机构)处以绞刑。给事中李清上疏说刘之凤冤枉,认为即便受贿枉法成立,处绞刑也过重,于明律不合,何况事情未必是这样。皇上置之不理。同僚葛枢也上疏,欲救刘之凤。崇祯皇帝恼怒,将葛枢降职发配外地。从此,再无人敢为刘之凤求请论救了。

    同年四月,刘之凤在狱中上书申诉,为自己辩白。说他对荆轲栋案的从轻审理,完全是据实事和法律。自己与荆轲栋并无任何关系,更没有受葛的贿赂,徇私枉法。请上明查。崇祯帝犹豫不定。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刘之凤在狱中企盼着皇帝为其昭雪的圣旨。可就在这年二月,与刘之凤早有宿怨的周延儒在被迫去职七年之后,东山再起,又被皇上下诏起用。九月,周延儒一到北京,就被重新任命为首辅。不久,加封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比先前任首辅时更加恩宠。

    重新回到首辅相位执掌大权的周延儒,得知刘之凤正在狱中待决。又得知皇帝正为如何最后处置刘之凤举棋不定。想到崇祯二年,刘之凤为皇帝独召自己的事而上疏,对自己多有非议,让自己在朝庭大臣中丢尽了身份,此仇一直未报,如今岂不是大好机会?

    加上,刘之凤在刑部侍郎职位上时,耿直方正,执法严明。宦官邓希诰、高起潜、曹化淳等人图谋不轨,事泄后被皇帝下诏由三法司审理。刘之凤在办理此案时,认为罪当处死,据实上报。哪知这些人早与首辅暗中勾结。由于首辅的影响,这些人没有被定为死罪。如今,随着周延儒的重新得势,邓希诰、高起潜、曹化淳辈纷纷依附于他。他们也想治刘之凤于死地,报早年的仇恨,合伙轮番给周延儒鼓动烧火。

    于是,周延儒一面不断向皇上谄毁刘之凤,一面授意他在刑部的亲信对刘之凤滥施刑罚,刑讯逼供,大加虐待。而崇祯皇帝仍然迟迟不决。

    十一月二十八日,风烛残年,在狱中将近两年备受摧残的刘之凤,在对崇祯皇帝的期盼中含冤去世。目睹他死的,无不泣下。闻听他死的,也无不哀其冤枉。

    刘之凤含冤瘐死狱中的消息传到家乡,他年迈的妻子早已经受不了这沉重打击,溘然去世。柔弱的儿子也警怖万分,一病不起,不久也离开了人世。撇下了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孤儿。还是刘之凤忠勇而有几分侠肝义胆的侄子刘琚,不怕周延儒亲信的恐吓和官府的警告,毅然进京,在之凤正直的朋友和同僚的帮助下,为刘之凤收尸成殓,扶柩南归。

    当之凤的灵柩来到黄河北岸的阳武阳(今南阳东南部)博浪沙时,得到中牟县城被闯王的部队攻陷的消息。为防不测,刘琚只好暂将伯父刘之凤的灵柩葬在博浪沙,这个当年张良椎杀出巡的秦始皇(未遂)的地方。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四月,自请督师剿办流寇的周延儒,驻通州不敢战,只知与幕僚宾客饮酒作乐,却欺上瞒下,冒功请赏的丑行,被锦衣卫首领骆养性侦知报与皇上。崇祯帝大怒,责周延儒蒙蔽推诿,批准他辞职归乡。之后,给事中郝炯、山东敛事雷寅祚、御史蒋拱宸等纷纷弹劾周延儒结党专权,贪鄙误国,疏请除奸。给事中曹良直,更是弹劾周延儒犯有十大罪状。崇祯更怒,亲自审讯周的死党吴昌时,终于看清了周延儒权奸误国的真实面目。

    是年十二月,有所悔悟的崇祯皇帝令周延儒在家自尽,藉其家。

    不久,为冤死的刘之凤平反。

    第二年(公元1644年)清明节,刘琚兄弟又把刘之凤的灵柩,从阳武博浪沙迁回中牟。按照伯父生前的遗愿,将他安葬在牟山脚下。安葬的那天,中牟县令带领县属官吏,中牟名绅士子,附近各村百姓,都去参加了葬礼,祭典刘之凤的忠魂、冤魂。

    刘之凤幼小的遗孤孙刘永锡,也被侄子刘瑗抚养,视同己出,直至成人。传递了之凤这一脉烟火。

    一代忠臣刘之凤,终于魂归牟山,长埋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了不尽的故事,在中牟人民中间,代代流传。

    张林宗得知刘之凤冤情,愤激之情郁积心中。他在给好友阎审令的书札中说:“邪佞造祸,殃及死忠之人,千古同痛。离乱伏苦而后执辔击节,当迫为奇用,徒悲无益也。泛苦海者,无意回顾;任砥柱者,计惟袖手。吾不知所终矣!”愤懑之情溢于纸上,应该代表了当时士林的主流看法。

    明史中盖棺论定说:“刘之凤议狱不当,罪止谪罢,竟予重比,刑罚不中。欲求治得乎!?”确是公允之论。

责任编辑:郑州法院网编辑 刘花瑞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