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琳走出办公楼,已经是晚上9点多钟了。
迎面而来的寒气让她浑身一颤,刘文琳不自觉地裹了裹上衣,她看了看夜色笼罩下的东审判楼,心中充满了暖意,然后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下了台阶。
这是一起普通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然而,从下午3点开始,调解工作持续了5个多小时,当事人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被告刘某基于原告(案发时13岁)在交通事故后产生的近8万元的高额补课费不服一审判决而提出上诉。二审审理期间,原告的法定代理人及被告对补课费的赔偿数额问题各执己见,互不让步,双方对立情绪很大,经多次做调解工作均无果。
承办人结合审判实践,经查阅大量判例,像该案产生高达近8万元补课费的案例极为少见。因没有先例可循,该案无论维持、发还或者改判,赔偿标准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难题;如果处置不当,势必会引起原被告双方的不满,进一步激化双方矛盾,极易形成涉诉信访案件,甚至引起社会舆论反响。
作为少审庭的庭长,刘文琳知道她是没有退路的,工作矛盾既不能上交,更不能下移,而案件必须在审理期限内办结。经向主管副院长刘玉华汇报,刘院长指出,越是难度大的案件越是考验法官的智慧,你们不要灰心。当前案件的审理工作一定要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双方意见分歧不是很大嘛,要让当事人把话说完,让他们充分陈述与案情有关的意见和观点,然后我们再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刘文琳听了,心里豁然开朗。
3月19日下午3时,刘文琳庭长根据刘玉华副院长的指示精神,将原告的法定代理人、被告及保险公司三方当事人通知到审判法庭,与承办人邓先理组成调解小组,按照既定调解方案,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调解历程。
根据双方当事人对立情绪较大这一情况,调解小组首先采取“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头做双方的工作,避免因言语不和而被迫中断调解。面对情绪激动的双方当事人,调解小组本着让当事人把话说完的倾听式调解原则,引导他们将心中的不满、怨气、委屈、困惑等情绪完全的发泄出来。
5个小时过去了,刘文琳庭长以女法官特有的亲和力、细心、耐性和韧劲,刚柔并济,讲法理、析情理、释伦理,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为突破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调解小组穿梭在几方当事人之间,经历着他们之间的反反复复、讨价还价,而调解工作也一步步朝着预期的效果发展……
整个下午,参加调解的少审庭的法官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甚至没顾上喝一口水。经过调解小组的不懈努力,原被告双方的怨气逐渐减少了,彼此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同时,他们更被这些法官们不辞辛苦、坚持不懈、一心为民的精神所感动。
晚上8时许,当事人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原被告双方在法官的见证下终于冰释前嫌、握手言和,并要求与法官们合影留念。此情此景,调解小组的法官们感到如释重负,连日里的辛劳一扫而光,他们倍感欣慰,所有的付出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刘文琳庭长因长时间滴水未沾,嘴唇干裂流血。她开玩笑地对当事人说:“你们真是让我磨破了嘴皮子啊!”原被告双方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迎着太阳,他们将烦恼抛在了身后,等待他们的是新的生活。
后记:
当夜,刘文琳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感谢你!我代表儿子感谢刘庭长加班加点、辛苦工作和对本案不懈地努力!谢谢啦!”
“您客气了,不需言谢,法官的职业价值就是当事人的认可和肯定,还要感谢您呢!这是本案最好的处理结果,它离不开你们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谅解,一切为了孩子!有空我去看望孩子!祝一切顺利!”刘文琳回复道。
至今,这条短信还保存在刘文琳的手机里,既是鼓励,更是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