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2013-09-02 17:04:16


    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对家庭和社会稳定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承载者。因此,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何防范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需要人们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征

    1、犯罪人数逐年上升。近年来,全国多数法院设立了未成年案件综合审判庭,一方面说明国家对未成年权益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涉未案件量逐年增多的问题。

    2、涉案罪名主要集中在侵财型犯罪。2007年-2012年涉案未成年人中,盗窃、抢劫、抢夺等侵财类犯罪人数占全部涉案人数的80%以上。

    3、涉案未成年人以社会无业人员和男性居多,同时在校学生发案人数和未成年女性犯罪人数也呈明显增加趋势。

    4、暴力犯罪趋向明显。未成年人模仿力较强,且作案手段残忍,不顾后果。2007年-2012年,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明显暴力特征的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65%以上。

    5、共同犯罪趋势明显。未成年人人小力单,好群体活动的生活特征决定了共同犯罪占比例较大。

    6、犯罪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据统计,犯罪未成年人文化程度90%都在高中以下。

    7、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具有反复性特点。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未监所,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犯罪羁押在同一改造场所,交叉感染严重,部分未成年人进去前只是小偷小摸,改造结束后成为十项全能,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所犯严重得多,而且犯罪类型也有扩展的趋势。

    8、犯罪年龄有低龄化趋势,失学、辍学学生占相当比例。低龄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完全,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犯罪随意性大。

    9、大部分与家庭不良有关。据统计,95%以上的犯罪未成年人家庭不和睦,心里阴影重,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照顾,于是便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

    10、网络因素明显。据统计,50%以上的未成年人侵财型犯罪都是发生在网吧或者与网络有关。往往都是因为上网没钱了,见财起义而为。

    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1、从未成年年龄阶段看,未成年人分辨力差,犯罪防范意识不强,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原因。未成年人大多处于学龄阶段,生理、心理发育均不成熟,社会阅历较浅,对是非的辨识能力不强,情绪化影响较大,对法律的严厉程度认识不足,往往在冲动的心态下行为不计后果酿成大错,甚至出现有些未成年人为了炫耀威风、逞能,犯罪后公然给被害人留下电话号码,让被害人随后请客吃饭这样的荒唐事情。同时由于当前网络、电视、报纸等各方面信息传递速度较快,加上未成年人模仿能力较强,尤其对网络上暴力、色情信息的吸纳,导致未成年人产生以身试之的心态,因此只要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往往就不顾一切为之。比如李某,17岁,8岁母亲离家出走,与父亲相依为命,由于父亲好喝酒赌博,其经常处于无人监管状态,饥寒交迫日子常有,偶然一次看了香港电影《古惑仔》,发现电影中老大陈浩楠经常带领一帮小弟冲杀,很是威风,于是萌发了通过武力建立帮派做老大的想法。在这种思想的蛊惑下,其纠集了10几名未成年人,模仿电影中情节,多次持砍刀、钢管、酒瓶在公园、小区等地方行凶练胆,最终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2、从家庭因素看,父母离婚或者关系不和,对孩子的关怀、教育和给予孩子的温暖缺失,导致家庭对孩子的抑制作用减弱,使这些未成年人易养成冷漠、压抑、逆反、忧郁和焦躁等品性,在不良诱因的引发下,极易产生偏激的想法,实施偏激的行为,由此误入歧途,陷入犯罪的深渊。比如马某,16岁,父母经常吵架,对其漠不关心,再加上其学习不好,父母经常是打击式教育,导致其思想上挫败感强烈,于是离校出走,流浪街头.某日入室盗窃,看见主家温暖的床铺,睡意大发,直至主人回来报警将其当场抓获。再者通过统计数字表明,未成年人过早失学走上社会,也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很多父母对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时,不是积极引导而是放任自流,导致孩子年纪轻轻就失去学习提高机会,慢慢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与父母管教不善存在重要关系。

    3、从学校因素看,学校对学生法律教育的缺失。当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上日程,但在一切以升学率为标杆的教育考核大环境下,各个学校还是以学业教育为主,对人生价值观及法律等素质教育课程虽摆上日程,但很少落实,导致未成年人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法律知识也是只知其形,不知其容,更别提意识到犯罪后将出现怎样的法律后果,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随意性,因此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对孩子遵纪守法产生着重要影响。

    4、从社会发展因素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大量农村失学未成年人涌入城市工作,因缺少家庭的监督和抵挡不住优越生活的诱惑,从而挺身冒险,走上犯罪道路。大量农村未成年人流入城市,因学历低缺乏一技之长,大多只能进入酒吧、KTV、饭店、洗浴等娱乐性场所,业余时间无所事事而以身试法。甚至有很多未成年人有种天真的想法,在外地犯罪后跑到其他地方就不会被发现,其不知公安机关通过上网追逃很快就会将其抓获。同时因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照管,因对孩子缺乏强制性管束,导致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久而久之走上犯罪道路。

    5、从社会心理因素看,社会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歧视态度,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后自暴自弃,甚至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紧张,很多未成年人犯罪后往往心理产生自卑情绪,再加上很多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犯罪行为的人为排斥,导致犯罪未成年人在就业方面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犯罪未成年人没有职业,但又要高消费,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在他们看来就只有犯罪,要么盗窃,要么抢劫,要么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同时学校对犯过罪的未成年人基本都是采取劝其退学方式处理,因此社会对未成年犯罪人缺乏包容也是诱使未成年犯罪人重新犯罪的重要原因。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建议

    未成年人犯罪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法院共同努力。笔者将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原因,提出下列建议:

    1、加强家庭教育,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第一道防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对家庭和家长的依赖及信任程度无可比拟。首先,父母要有责任意识,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一点一滴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其次,要重视孩子德育教育,不能唯分数是从,树立孩子有德也是才的理念,培养孩子的兴趣点,不给孩子过大压力,为孩子成长营造一个轻松健康的环境。第三要以身作则,孩子天生模仿力较强,要想让孩子远离不良习惯,家长要以身示范,为孩子做好表率。第四要关注孩子的交际圈,发现不良苗头,及时纠正。孩子好群聚,自我控制力较弱,易受不良行为影响,尤其是同龄人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交友对象,给孩子以积极的引导,防止其误入歧途。最后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信息。

    2、学校要引入心理辅导教程,加强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未成年社会适应能力。一是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未成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脆弱,挫折感强,逆反思想重,稍不注意就会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因此学校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引导未成年正确认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挫折,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二是坚决打破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发现、发展学生特长,积极推行“鼓励式”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都能很好的发挥潜能,时刻充满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自身及未来充满着自信,不至于因为遭受一点小挫折,受到一点小诱惑,就灰心丧气,自毁前程。三是加强社会实践课程学习,锻炼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社会实践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检验,也是鼓励学生积极走上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渠道。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能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能加深对社会真假是非,丑恶犯罪等现象的辨识程度,通过切身体会,提高防范犯罪的免疫力。

    3、群策群力,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社区矫正机构的作用。轻微刑事犯罪未成年人,社会危险性和人身危害性不大,通过矫正完全可以纠正,父母要及时与社区矫正机构沟通、配合,扩大监管面积,避免未成年人处于脱管状态,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网吧、酒吧、舞厅等娱乐性场所,要杜绝未成年人入内消费,避免其过早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对执行政策不力的场所要严管重罚。三是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打破过去对犯罪未成年人的歧视态度和心理,尤其是在就业和上学方面不能设置人为障碍,避免犯罪未成年人因为遭到歧视,心理失衡再次犯罪。

    4、坚持刑罚轻缓化方向,进一步加强法庭庭审教育及判后回访工作力度。一是对犯罪未成年人判处刑罚要综合考量犯罪事实、次数、情节、参与程度、后果等因素,对判处非监禁刑不至再危害社会,家庭又具备监管条件的,要尽量适用非监禁刑,最大限度避免未成年罪犯羁押期间交叉感染。二是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的,通过批评教育能够及时纠正,家庭具备监管条件的,可以不入刑入罪,让未成年人充分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社会的宽容。三是要摈弃过去判后了事观念,要进一步加强判后回访工作,及时掌握未成年犯罪后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以便能及时纠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