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老陈同志

  发布时间:2012-11-06 22:29:56


    每当清晨和傍晚在郑州市商城路的人行道上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老者在独自散步,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他是那样普通平凡,只有对法院有所了解的人才能从他那发旧的蓝黑色制服上看出他曾经的身份。老实讲我们的法官制服样式土气面料也不行,所以大多数人除非公开或正式场合是不穿法官制服的。然而老陈同志不是,无论是上班下班在职退休,他始终是一身制服从年初到年尾。

    这不仅出于他对法官工作的崇敬,同时也因为经济上的无奈。老陈家中四口人只有他一人上班,妻子是个神经病生活不能自理,小儿子是个白血病,大儿待业在家,全家人的生计都担在老陈一个人身上。向自己下手节衣缩食成为他本能的选择。老陈的家秉承了他衣着的风格。单位分的房没装修就搬了进来,一个破柜子几把破椅子是他主要的家当,其中最主贵的要数那台笨重的破彩电。知道的这是一个法官的家,不知道的以为进了贫民窟,这就是老陈同志的家。

    老陈同志在法院档案室工作,在这个最清廉、最枯燥、最繁琐、最辛苦的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四十年直到退休。或许有人会问老陈是否文化低呀,然而有谁会想到他却是全国名牌大学西安交大的老毕业生呢。再上个世纪7、80年代这个学历在我们法院是独一无二的,在区直机关也是屈指可数的。听说组织部曾经考察过他当区委书记、也曾考察过他当法院院长,但他终于没有去,做普通干警直到退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应是家庭的拖累。

    也有人劝他离婚,这样就可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但他不同意。他可以一走了之,但老婆怎么活,孩子怎么活?妻子虽然是神经病,但他给自己生了两个孩子,她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工作和任何经济来源,离婚对她来说就是宣判死刑。老陈经过长期的考虑,决定不离不弃陪伴妻子一辈子。

    家庭的不幸并没有影响到老陈的工作,相反他将全部精力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对工作的认真和较真让大家印象深刻。老陈不愧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不仅文章写的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他自行设计了各种登记本和表格,对进出档案室的每一本卷宗均认真填写。隽秀的字体、规范的装订、整齐的摆放、整洁的环境凝聚着他对工作的热忱和心血。他责任心强,对归档的卷宗认真核查,发现如没有结算、签字不全、没有打号、圆珠笔材料如卷、装订不齐、顺序颠倒等不符合归档条件的,不管是谁一律不收;借阅卷宗必须有手续,手续不齐谁也别想把卷宗拿走,他因此被人称为倔老头,也因此得罪过不少人。

    记得有一年对历史卷宗进行整理,调出的卷宗堆满了会议室的长条桌。为便于卷宗保存,对于卷内有订书钉的要拆开将钉子起掉重新装订。老陈一个钉一个钉的起,一本卷宗一本卷宗的订,以致于指甲盖扣掉了,手心也磨出了泡,卷订好后还要用毛笔一本一本书写卷皮,个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老陈同志在档案室工作几十多年,也见证了我院档案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规范、从手工操作到计算机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他是我院档案工作的奠基者和元老。九十年代中期他作为先进参加全省法院档案工作会议,上级法院肯定了他的成绩,这是他最高兴的一天,也是他事业的顶峰。

    特殊的家庭,单调的工作环境及岁月的沧桑改变了老陈。很多年轻人觉得他说话啰嗦又不太近人情,对他敬而远之,老陈自己也越来越有祥林嫂的感觉。

    2005年老陈同志退休。退休前领导问他还有什么要求?他说了句出人意料的话,“能不能让我去一趟北京?”这时领导才意识到,是啊,虽然老陈在法院工作几十年,但因工作性质基本没出过门,甚至连首都北京都没有去过。想到此领导心中闪过一丝内疚,“老陈,是我们对你关心不够,你放心我们会安排你一个去北京的机会的。”

    很快老陈就跟随去开会的领导去了一趟北京。到北京后老陈一个人跑到天安门广场。面对雄伟的天安门、庄严的升旗仪式、以及最高法院那令人肃穆的办公大楼,我们不知道老陈作何感想,但我们猜得出他一定是象穆斯林麦加朝圣般的虔诚,因为那是他心灵的故乡,信念的天堂。

    可能有人会说你说的都是优点,难道老陈身上就没有缺点?怎么可能没有呢?其实老陈同志,因为廉政问题是摔过跤的。据说80年代一次老陈骑自行车到几十里外的郊区办案,看着从城里大老远跑到家里汗流浃背的老陈,老乡深感干过意不去,临走一定要老陈捎一捆菠菜,老陈推辞不过就收了下来。谁知第二天对方当事人就告到法院。院领导找到老陈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鉴于老陈已将菠菜炒了鸡蛋无法原物退还,责令老陈于三日内前往老乡家认错并进行一加一赔偿。这是老陈吃得最昂贵、最窝心、代价最大的一次菠菜。赔了银子、丢了面子、输了里子。通过这件事老陈认识到法院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法官必须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绝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老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此以后他埋头工作,从未和当事人发生过任何经济关系,真正做到了拒腐蚀永不沾。有一阵子社会上流传对法院的调侃,大檐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也有人问老陈这话,老陈立刻就会跟人急眼,“这是往法官身上泼脏水,法官就那么缺嘴么?”“看你急得,此地无言银三百两吧,”看着老陈脖子上暴起青筋大家都笑了。

    老陈同志退了,科室里至少有半年不适应,需要不时请教他有关问题,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好。法院院长的一句话算是对他的总结,“他在这里时默默无闻,他离开了我们好像缺了点什么”,这就是老陈同志,现实中的法官。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而有的更多的是信仰、责任、担当和清廉。十八大前夕在我们聚焦各种先进模范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各行各业如老陈同志一样平凡的同志。

                  


 

 

关闭窗口